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33行: | 第33行: | ||
|} | |} | ||
== 地区描述 == | == 地区描述 == | ||
地处湘西南边陲城步境内,包括明竹老山和金童山两个片区,分别属云马、金紫山两个国有林场管辖。核心区面积1.85万公顷,90%为天然阔叶林,已查明的原生态生物2554种,其中长苞铁杉、资源冷杉、亮叶水青冈、大小灵猫、穿山甲等属于国家和国际贸易公约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就有79种。是我国南方野生物种最富集的模式标本地,是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还是湖南 “省鸟”——红嘴相思鸟集中分布区域,具有较高的科考、旅游、观赏品位。金童山作为沅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发源地,作为我国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提升自然保护地位,确保生态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地形地貌特征 == | 地处湘西南边陲城步境内,包括明竹老山和金童山两个片区,分别属云马、金紫山两个国有林场管辖。核心区面积1.85万公顷,90%为天然阔叶林,已查明的原生态生物2554种,其中长苞铁杉、资源冷杉、亮叶水青冈、大小灵猫、穿山甲等属于国家和国际贸易公约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就有79种。是我国南方野生物种最富集的模式标本地,是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还是湖南 “省鸟”——红嘴相思鸟集中分布区域,具有较高的科考、旅游、观赏品位。金童山作为沅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发源地,作为我国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提升自然保护地位,确保生态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 ||
== 地形地貌特征 == |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南端,系湘桂经向构造体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保护区经历了雪峰山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三期比较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由于构造变动的多期性和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的构造形迹,使境内构造基本骨架呈北北东向展布。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褶皱和断裂,以北北东向褶皱群及压性断裂带为主,褶皱多为狭窄的背斜和向斜,呈“多”字形构造,在褶皱和断裂产生的同时伴有强烈的岩浆侵入。明竹老山片区西侧北北东向的长溪水——楠溪断裂具有压扭性断层的特点,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走向北东15°至北东20°,微呈“S”形状。延伸长度大于74千米。断裂沿线有较多宽达2~5 米的石英脉充填于伴生的北西西向裂隙中。沿线岩石硅化破碎、片理发育——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岩层揉皱等现象常见。断裂面倾向西北,倾角50°以上;金童山片区以杆子水背斜、山背岭背斜构造为基础,轴部出现板溪群上亚群拉揽组、震旦系江口组,两翼为寒武系。轴面自东向西倒转,翼部岩层产状一般为45~80°,为紧闭的倒转背斜。北端为北东东向断裂斜切。发育于金童山片区内部的五团——羊石田压扭性断裂,呈北东10°方向延伸,斜切了北北东向的构造形迹,据现有资料,断裂南北延伸长达200余千米,断裂线较平直,五团印支期花岗岩体被它纵切,使岩体错移方向为东盘作顺时针向扭动,水平错距达5~6千米。断裂沿线挤压现象明显,穿越花岗岩体时,使花岗岩挤压破碎,石英挤压呈眼球状,长石挤压呈片状。断裂两侧挤压带宽达3~4千米,挤压带中有低级与之平行的压性断裂发育,主断裂上盘往往使某些沉积矿床富集。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元古界地层,发育良好,明显地可以划分为两个单元层系,上部为震旦系,下部为板溪群。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南端,系湘桂经向构造体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保护区经历了雪峰山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三期比较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由于构造变动的多期性和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的构造形迹,使境内构造基本骨架呈北北东向展布。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褶皱和断裂,以北北东向褶皱群及压性断裂带为主,褶皱多为狭窄的背斜和向斜,呈“多”字形构造,在褶皱和断裂产生的同时伴有强烈的岩浆侵入。明竹老山片区西侧北北东向的长溪水——楠溪断裂具有压扭性断层的特点,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走向北东15°至北东20°,微呈“S”形状。延伸长度大于74千米。断裂沿线有较多宽达2~5 米的石英脉充填于伴生的北西西向裂隙中。沿线岩石硅化破碎、片理发育——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岩层揉皱等现象常见。断裂面倾向西北,倾角50°以上;金童山片区以杆子水背斜、山背岭背斜构造为基础,轴部出现板溪群上亚群拉揽组、震旦系江口组,两翼为寒武系。轴面自东向西倒转,翼部岩层产状一般为45~80°,为紧闭的倒转背斜。北端为北东东向断裂斜切。发育于金童山片区内部的五团——羊石田压扭性断裂,呈北东10°方向延伸,斜切了北北东向的构造形迹,据现有资料,断裂南北延伸长达200余千米,断裂线较平直,五团印支期花岗岩体被它纵切,使岩体错移方向为东盘作顺时针向扭动,水平错距达5~6千米。断裂沿线挤压现象明显,穿越花岗岩体时,使花岗岩挤压破碎,石英挤压呈眼球状,长石挤压呈片状。断裂两侧挤压带宽达3~4千米,挤压带中有低级与之平行的压性断裂发育,主断裂上盘往往使某些沉积矿床富集。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元古界地层,发育良好,明显地可以划分为两个单元层系,上部为震旦系,下部为板溪群。 |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属中山深谷地貌,主要分为侵蚀构造地貌和剥蚀构造地貌两种类型。侵蚀构造地貌细分为中山峰脊深涧、中山齿峰峡谷和中山峰脊峡谷三种形态类型;剥蚀构造地貌细分为中山台原洼地、中山垄脊峡谷和中低山驼脊谷地三种形态类型。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属中山深谷地貌,主要分为侵蚀构造地貌和剥蚀构造地貌两种类型。侵蚀构造地貌细分为中山峰脊深涧、中山齿峰峡谷和中山峰脊峡谷三种形态类型;剥蚀构造地貌细分为中山台原洼地、中山垄脊峡谷和中低山驼脊谷地三种形态类型。 | ||
== 重要鸟类 == | == 重要鸟类 == | ||
截至2010年,鸟类15目44科142种。鸟类的种数、属数和科数分别占湖南省的33.66%、78.95%和26.76%,占全国已知数的10.67%、62.5%和18.81%,有中日保护候鸟38种,中澳保护候鸟8种,既是西伯利亚—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也是湖南省“省鸟”—[[红嘴相思鸟]]种群密集中心和重要繁殖地。== 重要植被 == | 截至2010年,鸟类15目44科142种。鸟类的种数、属数和科数分别占湖南省的33.66%、78.95%和26.76%,占全国已知数的10.67%、62.5%和18.81%,有中日保护候鸟38种,中澳保护候鸟8种,既是西伯利亚—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也是湖南省“省鸟”—[[红嘴相思鸟]]种群密集中心和重要繁殖地。 | ||
截至2010年,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岭与雪峰山脉交汇部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保存有大片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原生性的顶极群落,有维管束植物220科878属2277种,其中,中国特有植物属33个,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铁杉、水青树、天女木兰、中华五加、亮叶水青冈、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等,林下分布有39种兰科植物及天麻、黄连等多种名贵中药材。== 生态特征 == | == 重要植被 == | ||
截至2010年,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岭与雪峰山脉交汇部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保存有大片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原生性的顶极群落,有维管束植物220科878属2277种,其中,中国特有植物属33个,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铁杉、水青树、天女木兰、中华五加、亮叶水青冈、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等,林下分布有39种兰科植物及天麻、黄连等多种名贵中药材。 | |||
== 生态特征 == |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气候类型。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为16.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7℃,年较差22℃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为38.5℃,出现在1963年9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1℃,出现在1957年2月11日。年平均降水量为1218.5毫米,其中4~6月的雨量更集中,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通常称为“雨季”,而7~9月,气温高,雨量少,约占全年雨量的23%,日照多,蒸发大,常有规律性的夏、秋干旱发生,故称“旱季”。全年日照时数在1134.6—1601.5小时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1天,相对湿度各月相差不大,多年平均在75~83%之间。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山地为主,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高低悬殊,因而在气候上,既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又有各种地形环境的不同影响的小气候效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温度递减率随季节而异,冬季少、夏季大。海拔每升高100米,冬季递减0.33℃,夏季递减达0.62℃,因而形成县境北部和中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的暖区和东、南、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冷区。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增,县境北部和中部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1300毫米,而东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则各形成一个大于1500毫米的多雨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不仅雨量增加,而且湿度增大,雾日增多;不同坡向和地形气候差异明显。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气候类型。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为16.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7℃,年较差22℃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为38.5℃,出现在1963年9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1℃,出现在1957年2月11日。年平均降水量为1218.5毫米,其中4~6月的雨量更集中,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通常称为“雨季”,而7~9月,气温高,雨量少,约占全年雨量的23%,日照多,蒸发大,常有规律性的夏、秋干旱发生,故称“旱季”。全年日照时数在1134.6—1601.5小时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1天,相对湿度各月相差不大,多年平均在75~83%之间。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山地为主,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高低悬殊,因而在气候上,既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又有各种地形环境的不同影响的小气候效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温度递减率随季节而异,冬季少、夏季大。海拔每升高100米,冬季递减0.33℃,夏季递减达0.62℃,因而形成县境北部和中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的暖区和东、南、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冷区。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增,县境北部和中部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1300毫米,而东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则各形成一个大于1500毫米的多雨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不仅雨量增加,而且湿度增大,雾日增多;不同坡向和地形气候差异明显。 |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在保护区三十六渡河的山脊等处,历史上曾是当地苗民最著名的“打鸟坳”。另外,由于该保护区保存了大面积的中山阔叶林,湖南省的“省鸟”红嘴相思鸟在该保护区分布广,数量大,繁殖个体随处可见,形成了红嘴相思鸟的种群密集中心。因此,湖南金童山自然保护区是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和红嘴相思鸟的重要繁殖地,可谓鸟类的“天堂”,在东南亚鸟类分布和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在保护区三十六渡河的山脊等处,历史上曾是当地苗民最著名的“打鸟坳”。另外,由于该保护区保存了大面积的中山阔叶林,湖南省的“省鸟”红嘴相思鸟在该保护区分布广,数量大,繁殖个体随处可见,形成了红嘴相思鸟的种群密集中心。因此,湖南金童山自然保护区是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和红嘴相思鸟的重要繁殖地,可谓鸟类的“天堂”,在东南亚鸟类分布和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物种使金童山自然保护区构成了越城岭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地带与南岭山脉北缘一座巨大的天然基因库,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物种使金童山自然保护区构成了越城岭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地带与南岭山脉北缘一座巨大的天然基因库,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 ||
== 采取的保护措施 == | == 采取的保护措施 == | ||
自2014年8月15日设立以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多举措加强了管理工作,完成了保护区科考工作和生物多样性可行研究报告,编制了保护区管理计划,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多方位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加强了与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联系,争取了最有力的工作支持,形成了“管理处—林场—保护站(点)”三级管理模式共识。2015年10月20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秋冬季森林防火会议精神,深入金童山片区和明竹老山片区开展森林防火工作督查。 | 自2014年8月15日设立以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多举措加强了管理工作,完成了保护区科考工作和生物多样性可行研究报告,编制了保护区管理计划,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多方位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加强了与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联系,争取了最有力的工作支持,形成了“管理处—林场—保护站(点)”三级管理模式共识。2015年10月20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秋冬季森林防火会议精神,深入金童山片区和明竹老山片区开展森林防火工作督查。 | ||
== 管理机构 == | == 管理机构 == |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 ||
== 参考文献 == | |||
(1) chat.aibear.com.cn | (1) chat.aibear.com.cn | ||
(2) https://www.baike.com/wikiid/3611317234917538443?view_id=4nqrp6lkbfo000 | (2) https://www.baike.com/wikiid/3611317234917538443?view_id=4nqrp6lkbfo000 | ||
[[分类:栖息地]] | [[分类:栖息地]] |
2023年9月16日 (六) 10:57的最新版本
保护区名称 |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行政区域 | 湖南省邵阳市 |
面积(公顷) | 18466.0 |
坐标 | 东经110°5′18″~110°33′36″,北纬26°06′03″~26°20′06″ |
海拔 | 主峰1784.1m |
主要保护对象 |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云豹、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 |
类型 | 森林生态 |
级别 | 国家级 |
始建时间 | 19810126 |
主管部门 | 林业 |
地区描述
地处湘西南边陲城步境内,包括明竹老山和金童山两个片区,分别属云马、金紫山两个国有林场管辖。核心区面积1.85万公顷,90%为天然阔叶林,已查明的原生态生物2554种,其中长苞铁杉、资源冷杉、亮叶水青冈、大小灵猫、穿山甲等属于国家和国际贸易公约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就有79种。是我国南方野生物种最富集的模式标本地,是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还是湖南 “省鸟”——红嘴相思鸟集中分布区域,具有较高的科考、旅游、观赏品位。金童山作为沅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发源地,作为我国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提升自然保护地位,确保生态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地形地貌特征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南端,系湘桂经向构造体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保护区经历了雪峰山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三期比较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由于构造变动的多期性和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的构造形迹,使境内构造基本骨架呈北北东向展布。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褶皱和断裂,以北北东向褶皱群及压性断裂带为主,褶皱多为狭窄的背斜和向斜,呈“多”字形构造,在褶皱和断裂产生的同时伴有强烈的岩浆侵入。明竹老山片区西侧北北东向的长溪水——楠溪断裂具有压扭性断层的特点,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走向北东15°至北东20°,微呈“S”形状。延伸长度大于74千米。断裂沿线有较多宽达2~5 米的石英脉充填于伴生的北西西向裂隙中。沿线岩石硅化破碎、片理发育——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岩层揉皱等现象常见。断裂面倾向西北,倾角50°以上;金童山片区以杆子水背斜、山背岭背斜构造为基础,轴部出现板溪群上亚群拉揽组、震旦系江口组,两翼为寒武系。轴面自东向西倒转,翼部岩层产状一般为45~80°,为紧闭的倒转背斜。北端为北东东向断裂斜切。发育于金童山片区内部的五团——羊石田压扭性断裂,呈北东10°方向延伸,斜切了北北东向的构造形迹,据现有资料,断裂南北延伸长达200余千米,断裂线较平直,五团印支期花岗岩体被它纵切,使岩体错移方向为东盘作顺时针向扭动,水平错距达5~6千米。断裂沿线挤压现象明显,穿越花岗岩体时,使花岗岩挤压破碎,石英挤压呈眼球状,长石挤压呈片状。断裂两侧挤压带宽达3~4千米,挤压带中有低级与之平行的压性断裂发育,主断裂上盘往往使某些沉积矿床富集。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元古界地层,发育良好,明显地可以划分为两个单元层系,上部为震旦系,下部为板溪群。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属中山深谷地貌,主要分为侵蚀构造地貌和剥蚀构造地貌两种类型。侵蚀构造地貌细分为中山峰脊深涧、中山齿峰峡谷和中山峰脊峡谷三种形态类型;剥蚀构造地貌细分为中山台原洼地、中山垄脊峡谷和中低山驼脊谷地三种形态类型。
重要鸟类
截至2010年,鸟类15目44科142种。鸟类的种数、属数和科数分别占湖南省的33.66%、78.95%和26.76%,占全国已知数的10.67%、62.5%和18.81%,有中日保护候鸟38种,中澳保护候鸟8种,既是西伯利亚—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也是湖南省“省鸟”—红嘴相思鸟种群密集中心和重要繁殖地。
重要植被
截至2010年,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岭与雪峰山脉交汇部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保存有大片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原生性的顶极群落,有维管束植物220科878属2277种,其中,中国特有植物属33个,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铁杉、水青树、天女木兰、中华五加、亮叶水青冈、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等,林下分布有39种兰科植物及天麻、黄连等多种名贵中药材。
生态特征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气候类型。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为16.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7℃,年较差22℃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为38.5℃,出现在1963年9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1℃,出现在1957年2月11日。年平均降水量为1218.5毫米,其中4~6月的雨量更集中,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通常称为“雨季”,而7~9月,气温高,雨量少,约占全年雨量的23%,日照多,蒸发大,常有规律性的夏、秋干旱发生,故称“旱季”。全年日照时数在1134.6—1601.5小时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1天,相对湿度各月相差不大,多年平均在75~83%之间。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山地为主,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高低悬殊,因而在气候上,既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又有各种地形环境的不同影响的小气候效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温度递减率随季节而异,冬季少、夏季大。海拔每升高100米,冬季递减0.33℃,夏季递减达0.62℃,因而形成县境北部和中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的暖区和东、南、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冷区。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增,县境北部和中部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1300毫米,而东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则各形成一个大于1500毫米的多雨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不仅雨量增加,而且湿度增大,雾日增多;不同坡向和地形气候差异明显。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在保护区三十六渡河的山脊等处,历史上曾是当地苗民最著名的“打鸟坳”。另外,由于该保护区保存了大面积的中山阔叶林,湖南省的“省鸟”红嘴相思鸟在该保护区分布广,数量大,繁殖个体随处可见,形成了红嘴相思鸟的种群密集中心。因此,湖南金童山自然保护区是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和红嘴相思鸟的重要繁殖地,可谓鸟类的“天堂”,在东南亚鸟类分布和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物种使金童山自然保护区构成了越城岭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地带与南岭山脉北缘一座巨大的天然基因库,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采取的保护措施
自2014年8月15日设立以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多举措加强了管理工作,完成了保护区科考工作和生物多样性可行研究报告,编制了保护区管理计划,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多方位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加强了与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联系,争取了最有力的工作支持,形成了“管理处—林场—保护站(点)”三级管理模式共识。2015年10月20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秋冬季森林防火会议精神,深入金童山片区和明竹老山片区开展森林防火工作督查。
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 chat.aibear.com.cn (2) https://www.baike.com/wikiid/3611317234917538443?view_id=4nqrp6lkbfo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