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鸭: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4年5月3日 (五) 11:33的版本

编号 25
中文名 花脸鸭
英文名 Baikal Teal
拉丁名 Sibirionetta formos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附录Ⅱ
雁形目
鸭科

体长

36~43cm

翼长

65~75cm

生境

非繁殖期活动于淡水或半咸水的湖泊、河流、沼泽、水库等开阔水域,也至稻田觅食。

鸣声

雄鸟发出“喔-喔-喔”的似笑叫声,雌鸟发出低沉的“呱-呱”声;繁殖期过后甚少鸣叫,但结大群时会比较吵嚷。

识别

中型的鸭。雄鸟顶冠深色,亮绿色脸部具特征性黄色月牙状斑。胸部棕色具点斑,两胁有鳞状纹似绿翅鸭。肩羽形长,中心黑而上缘白。翼镜铜绿色,臀部黑色。雌鸟似白眉鸭和绿翅鸭,但体型略大且喙基有白点,颊部有白色月牙状斑。繁殖羽:头部的橙黄、绿、黑三色巴纹图案极具特色。额部至头顶为黑色,部分个体偏棕褐色。胸部紫褐色并具黑色斑点,靠近胁部一侧具白色线。两胁为灰色并偏蓝色。尾下覆羽黑色,靠近胁部一侧也具有一条白色线。肩羽呈长弧形,并垂至两胁。蚀羽:与雄性稚羽的区别: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更大、更圆。而稚羽则呈V字形,羽端较尖。这是本种成鸟和幼鸟体羽最易观察到的区别。胸部的斑点较大,腹部几乎全白色。而稚羽则从胸部到腹部密布细小而均匀的斑点。肩羽比稚羽肩羽更长。与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肩羽更长。头部的贯眼纹不明显,且色彩普遍更深。如能看到,则极易识别。羽色整体比雌性非繁殖羽更偏橙褐色。和雌性稚羽的区别,与雄性稚羽的区别相同。蚀羽→繁殖羽:与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的区别:可通过对比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来进行识别,该部分体羽通常换羽较晚。每枚体羽均呈圆形,且较宽阔,而稚羽则呈V字形,羽端较尖。通常容易将换羽结束的个体识别为幼鸟,但本种从蚀羽到繁殖羽的换羽过程较为缓慢,甚至在一二月份,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也仍为蚀羽。此外,头部图案清晰、色彩鲜明的个体容易被识别为成鸟,但事实并非如此。成鸟和幼鸟均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两翼的图案和色彩,成鸟和幼鸟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稚羽:与成鸟的区别: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形状不同,成鸟体羽呈圆形且较宽,而稚羽则羽端较尖,并呈V字形。稚羽从胸部到腹部具有密集且规则排列的细小斑点,而成鸟的斑点则较大,且腹部几乎全白色且无斑点。稚羽雄性雌性的的识别较难,但是若能见到雄性从眼部往下方延伸的垂直深色线,则相对容易识别。雄性大覆羽上的浅橙褐色带更宽且色彩更深。稚羽→第一次繁殖羽:与雄性蚀羽→繁殖羽的区别,请参阅雄性蚀羽→繁殖羽项。繁殖羽:与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羽色整体偏橙褐色。三级飞羽偏黑色。与其他浮水鸭雌性类似,从似雄性的非繁殖羽三级飞羽更换为繁殖羽三级飞羽,但区别不如其他种类明显。非繁殖羽:与雄性蚀羽的区别,请参阅雄性蚀羽项。与稚羽的区别: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较圆,而不像稚羽般呈V字形且羽端较尖。胸部斑点较大,而不像稚羽般有细密排列的小斑点。腹部几乎全白色,没有稚羽的细小斑点。稚羽→第一次繁殖羽:与雌性成鸟的区别:可以通过最晚于冬末才换羽的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来进行识别。成鸟体羽呈明显的圆形,而稚羽羽端较尖,看上去呈V字形。

分布

繁殖于东北亚,越冬于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在中国,少见,近十年越冬种群数量锐减。越冬于华中、华东、华南的一些地区,包括台湾和海南;迁徙时经过东北和华北地区。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