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鸭: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4年5月6日 (一) 09:28的版本
编号 | 51 |
中文名 | 长尾鸭 |
英文名 | Long - tailed Duck |
拉丁名 | Clangula hyemali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VU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51~60cm
翼长
65~82
生境
繁殖于河流纵横的苔原地带
鸣声
繁殖期较为喧闹,繁殖期外非常安静。叫声为通常鸭类的“嘎嘎”声。但普调较高,较为尖细。
识别
雄鸟冬羽为灰、黑、白色,中央尾羽长,胸部黑色,颈侧有大块黑斑。雌鸟冬羽褐色,头、腹部白色,头顶黑色,颈侧具黑斑。飞行时,黑色翼下覆羽和白色腹部对比明显。雄鸟胸部黑斑为本种特征。喙短、额高、头圆的潜水鸭。除了夏季,总体羽色近白色,飞行时两翼整体暗色,无翼斑及白斑,配色独一无二。换羽过程羽色非常多样,成鸟有3~4种羽色。雄性成鸟一般分为夏羽和冬羽,据资料记载还有7—9月的蚀羽和9—11月的秋羽(名称和表达因资料而异)。冬季除了雄性成鸟外,因个体差异和换羽程度不同,羽色变化非常丰富。雄性冬羽(11至次年4月):越冬地多见的羽饰。中央尾羽非常长,羽色以白、灰、黑为基调。粉配黑的喙,耳羽有大块黑斑,淡青灰色的肩羽尾端变尖下垂,无近似种。雄性夏羽(4—6月):沿脸颊周围的头顶一直到胸为黑褐色。肩羽羽缘黄褐色,顶端收尖,有黑色羽轴。在日本4—5月份可观察到。雄性蚀羽(7—9月):似雄性夏羽,只是肩羽更短,没尖顶端,换至朴素的褐色羽毛。另外,喉及颈部出现淡色部分,胁稍显褐色,喙的图案不清晰。这期间翼和尾也在换羽过程中,本种雄性特有的长中央尾羽大多已经脱落。雄性秋羽(9—11月):似雄性冬羽,只是没有眼周的灰褐色部分,耳羽的黑斑模糊,混杂着灰色的斑块,头部整体显白色。雄性第一年冬羽:似雄性冬羽,中央尾羽短,胸、腹等残留稚羽,胸部的黑色带多不完整,换羽程度不同,羽色也是各式各样。与同期的雄性成鸟冬羽相比,眼周灰褐色部分尚不完整,多见似雄性秋羽脸颊近白色的个体。换羽后的肩羽整体淡青灰色且长而尖,喙可见粉红色,这些特征与雌性第一年冬羽不同,但在早期,这些特征不全面而且也不易区别,可结合体型大小综合判断(鸭类中通常雄性较大)。雌性冬羽:中央尾羽短,从胸到上体呈褐色。与大小以及外形相近的丑鸭雌性相比,耳羽不是白斑而是黑斑,胁白色,肩羽羽缘和羽轴对比明显,不是整体暗色,容易区分。头白,头顶周边和耳羽带黑褐色,范围因个体差异而变化。喙灰色至灰黑色,多数无粉色斑,也有个体出现模糊的粉色,需结合其他特征与雄性第一年冬羽区别。肩羽羽缘为赤褐色至灰褐色,羽轴黑。三级飞羽及覆羽有醒目的赤褐色至灰褐色羽缘,不似第一年冬羽整体为黑褐色。雌性第一年冬羽:似雌性冬羽,只是肩羽羽缘偏灰色,胸部也是灰色至灰褐色,较少褐色。三级飞羽至覆羽羽缘不似雌性冬羽那样醒目,整体暗色。与雌性冬羽相比整体缺乏褐色,显得单调。头部白色和黑色部分与雌性冬羽相似,个体差异大。与雄性第一年冬羽相比,肩羽的粗羽轴醒目,整体不是淡青灰色,顶端长而不尖,喙无粉色斑,体型偏小,依据以上几点来判断。稚羽:整体灰褐色,脸部白色部分少。胁部灰褐色,腹部污白色且有细斑。越冬期换羽的情况很多,但发育迟缓的个体从冬季到春季会一直保持接近稚羽的状态。
分布
全北界。在中国辽东华岛外海有稳定的越冬记录,渤海、黄海等其余地区偶见越冬记录
习性
冬季栖于沿海浅水地区,淡水中罕见。
迁徙
扩展分布范围不是真正的候鸟;在冬季沿着繁殖地范围内的海岸线散布。有些个体出现在更南方(例如佛罗里达、琉球群岛和夏威夷)。在欧洲有几个记录,主要是北部的苏联和英国,可能有少数来自西伯利亚的个体。 (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