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凤头鹃: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4年5月7日 (二) 08:14的版本
编号 | 471 |
中文名 | 红翅凤头鹃 |
英文名 | Chestnut - winged Cuckoo |
拉丁名 | Clamator coromand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鹃形目 |
科 | 杜鹃科 |
体长
38~46cm(尾长16~24cm)
生境
活动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和灌木林中,也可适应针阔混交林。
鸣声
繁殖季常发出重复的带有金属音色的双音节“滴滴~滴滴~”声,也会发出嘶哑的“klinck-klinck”声。
识别
大型的黑、白、棕色鹃。尾长,具明显的黑色凤头。背部、尾部黑色并具蓝色光泽,两翼栗色,喉、胸部橙褐色,颈环白色,腹部偏白色。未成年鸟上体具棕色鳞状纹,喉、胸部偏白色。虹膜红褐色。
分布
繁殖于印度、中国南部和东南亚,越冬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为华东、华中、西南、华南、东南、西藏东南和海南海拔1500m以下适宜生境中的偶见繁殖鸟,并罕见于台湾。
习性
似地鹃,攀行于低矮植被中捕食昆虫。扇翅和飞行时凤头收起,飞行似鸦鹃。
迁徙
部分迁徙夏季在中国、尼泊尔和缅甸北部有季节性出现,从五月到十月之间到达该地,可能也是泰国北部和中部的唯一繁殖鸟类,冬季则迁徙至泰国半岛及更南部地区;在马来西亚是候鸟。在印度北部、越南南部和可能还有其他印度支那地区以及海南岛是定居性的,冬季则迁徙至印度中南部、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偶尔也飞抵邦加、北苏拉威西和菲律宾。在日本和香港有迷鸟的记录。(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