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鹰: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3年8月5日 (六) 15:31的版本

编号 233
中文名 赤腹鹰
英文名 Chinese Sparrowhawk
拉丁名 Accipiter soloensi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
鹰形目
鹰科

体长

25~35cm

翼长

52~62cm

生境

繁殖于中低海拔的林地,一般不超过海拔 1000m,觅食于开阔地带。

鸣声

甚少鸣叫,繁殖期发出急促的“伊儿、伊儿”叫声。

识别

小型猛禽。体形甚小的鹰,仅比日本松雀鹰稍大,雌鸟明显大于雄鸟。本种飞行时可见翼指仅4枚,且无论雌雄成幼翼指皆为黑色,可凭借翼指颜色、数量与同类猛禽快速区分。羽色雌雄近似。雄鸟虹膜色深,羽色与日本松雀鹰雄鸟相似,但翼指截然不同。成年雄性头、背青灰色,无明显喉中线,胸腹多整体呈橙色,有些个体颜色较浅发白,眼为红黑色。雌性成鸟似雄鸟,但拥有黄色清亮的虹膜。未成鸟背褐色可见些许白斑,有粗重的喉中线,胸部有褐色粗纵纹,腹部有由心形斑组成的粗横纹。本种自远处即可见橘色隆起的蜡膜,颇为独特。飞行状态下可见翅形较其他鹰属猛禽更为狭窄,翅后缘平直,尾较短,翅下覆羽纯色无纹亦为特殊。

分布

繁殖于东北亚和中国,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岛。在整个中国南半部高至海拔900m均有繁殖,迁徙经过台湾和海南。

习性

常栖息于较开阔的林区、山地、森林、农田、村庄等。春秋可做单只迁徙亦可形成小群乃至大群。在台湾岛,2004年秋季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曾被记录到22万只过境垦丁,创下纪录。本种掠食性较弱,多食青蛙、蜥蜴、昆虫等,偶尔也吃小型鸟类和鼠类。

迁徙

洲内迁徙 几乎完全进行迁徙,尽管台湾地区是定居性的。一些鸟类在中国东南部(广东和海南)越冬,大多数鸟类迁徙更远南方,到达印度支那半岛、马来西亚半岛、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岛和新几内亚西端。主要的迁徙路线经过韩国、九州西部(日本)和琉球群岛,向台湾方向迁徙;迁徙活动在九月和十月初得到观察,但春季迁徙不太清楚。1990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在巴厘岛观察到了924只鸟类的迁徙;三月初和十月初在北苏拉威西观察到迁徙活动。鸟类五月初到达乌苏里地区。(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4)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