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鹱: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43~52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107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活动于近海至远洋的温带和寒带海洋。 | |||
== '''鸣声''' == | == '''鸣声''' == | ||
似鸭群的嘈杂“ga~ga”声。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大型而羽色多变的鹱。体型略显短圆,浅色型鸟头、颈背及下体几乎呈白色,身体余部灰色,翅尖颜色略深,而深色型鸟通体灰褐色。虹膜深褐色,喙端部黄色,基部深色或灰蓝色,管鼻深色或灰蓝色,脚灰褐色。有深浅两个色型,但太平洋亚种rogersi普遍为深色型。浅色型似鸥,区别在于喙部较粗短、颈部较粗以及振翅和滑翔飞行。飞行似鹱属鸟类,故其深色型易与大型鹱混淆,区别在于身体比例及尾部形状不同。喙黄色,基部蓝色。跗跖粉红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北纬34°至北极区之间的海域。rodgersii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诸岛,冬候鸟至日本。在中国,偶见于东北沿海地区;迷鸟,记录于辽宁东部海域和台湾。 | |||
[[文件:GROMS-暴雪鹱-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暴雪鹱-1.jpg|缩略图|暴雪鹱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常跟随船只。 | |||
== '''迁徙''' == | == '''迁徙''' == | ||
洲际迁徙北方种群进行迁徙,随着海面结冰,它们向南迁徙,11月至2月期间大部分时间不出现。更南方的种群分散范围广泛,但通常不会到达温暖水域;经常出现在下加利福尼亚。幼鸟可能进行跨洋迁徙,并且通常比成年鸟漫游范围更广,而成年鸟活动能力较差。曾在地中海、马德拉和捷克斯洛伐克内陆出现过。(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64行: | 第63行: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2024年5月3日 (五) 11:00的版本
编号 | 134 |
中文名 | 暴雪鹱 |
英文名 | Northern Fulmar |
拉丁名 | Fulmarus glaciali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鹱形目 |
科 | 鹱科 |
体长
43~52cm
翼长
107cm
生境
活动于近海至远洋的温带和寒带海洋。
鸣声
似鸭群的嘈杂“ga~ga”声。
识别
大型而羽色多变的鹱。体型略显短圆,浅色型鸟头、颈背及下体几乎呈白色,身体余部灰色,翅尖颜色略深,而深色型鸟通体灰褐色。虹膜深褐色,喙端部黄色,基部深色或灰蓝色,管鼻深色或灰蓝色,脚灰褐色。有深浅两个色型,但太平洋亚种rogersi普遍为深色型。浅色型似鸥,区别在于喙部较粗短、颈部较粗以及振翅和滑翔飞行。飞行似鹱属鸟类,故其深色型易与大型鹱混淆,区别在于身体比例及尾部形状不同。喙黄色,基部蓝色。跗跖粉红色。
分布
北纬34°至北极区之间的海域。rodgersii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诸岛,冬候鸟至日本。在中国,偶见于东北沿海地区;迷鸟,记录于辽宁东部海域和台湾。
习性
常跟随船只。
迁徙
洲际迁徙北方种群进行迁徙,随着海面结冰,它们向南迁徙,11月至2月期间大部分时间不出现。更南方的种群分散范围广泛,但通常不会到达温暖水域;经常出现在下加利福尼亚。幼鸟可能进行跨洋迁徙,并且通常比成年鸟漫游范围更广,而成年鸟活动能力较差。曾在地中海、马德拉和捷克斯洛伐克内陆出现过。(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