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鸡: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40~63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000m的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灌木和杂草丛中。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在地面觅食植物果实和种子等,行动比较隐蔽。以枯叶、杂草等在地面筑巢。 | |||
== '''鸣声''' == | == '''鸣声''' == | ||
嘶哑而粗厉的“ko-ko-ke-lass”声, 甚响亮,距离很远也能听到。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大型而尾较短的雉类。雄鸟耳羽束飘逸,顶冠和羽冠近灰色,宽阔的贯眼纹、喉部、枕部和耳羽束为金属绿色,颈侧白色,翕部皮黄色,胸部巧克力色,其他部位的体羽为细长白色羽毛并具黑色矛状纹。雌鸟体型较小,具羽冠但无耳羽束,体羽似雄鸟。亚种在细节上有异 | |||
== '''分布''' == | == '''分布''' == | ||
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和东部。罕见,在中西部于海拔1200~4600m之间作垂直迁徙,但东部种群仅活动于海拔600~1500m区域。广布于我国华北至华南、西南山地及喜马拉雅山区,区域性偶见。P. m. meyeri见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P. m. ruficollis见于陕西南部、宁夏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P. m. xanthospila 见于华北山地; P. m. joretiana 见于安徽西部;P. m. darwini见于华中、华东地区。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58行: | 第58行: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2024年5月3日 (五) 11:00的版本
编号 | 99 |
中文名 | 勺鸡 |
英文名 | Koklass Pheasant |
拉丁名 | Pucrasia macroloph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二级 |
CITES | 附录Ⅲ |
目 | 鸡形目 |
科 | 雉科 |
体长
40~63cm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000m的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灌木和杂草丛中。
习性
在地面觅食植物果实和种子等,行动比较隐蔽。以枯叶、杂草等在地面筑巢。
鸣声
嘶哑而粗厉的“ko-ko-ke-lass”声, 甚响亮,距离很远也能听到。
识别
大型而尾较短的雉类。雄鸟耳羽束飘逸,顶冠和羽冠近灰色,宽阔的贯眼纹、喉部、枕部和耳羽束为金属绿色,颈侧白色,翕部皮黄色,胸部巧克力色,其他部位的体羽为细长白色羽毛并具黑色矛状纹。雌鸟体型较小,具羽冠但无耳羽束,体羽似雄鸟。亚种在细节上有异
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和东部。罕见,在中西部于海拔1200~4600m之间作垂直迁徙,但东部种群仅活动于海拔600~1500m区域。广布于我国华北至华南、西南山地及喜马拉雅山区,区域性偶见。P. m. meyeri见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P. m. ruficollis见于陕西南部、宁夏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P. m. xanthospila 见于华北山地; P. m. joretiana 见于安徽西部;P. m. darwini见于华中、华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