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鸻: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28行: 第28行:
|鸻科
|鸻科
|}
|}
[[文件:王建民-蒙古沙鸻-1.jpg|缩略图|拍摄者:王建民]]
[[文件:阿池-蒙古沙鸻-3.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文件:阿池-蒙古沙鸻-2.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文件:阿池-蒙古沙鸻-1.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 '''体长''' ==
== '''体长''' ==
'''18~21cm'''
18~21cm


== '''生境''' ==
== '''生境''' ==
'''喜在沿海滩涂、河口、沙洲等环境活动.有时亦见于内陆河流、沼泽地、盐田等地带。'''
喜在沿海滩涂、河口、沙洲等环境活动.有时亦见于内陆河流、沼泽地、盐田等地带。


== '''鸣声''' ==
== '''鸣声''' ==
'''有时发出快速而连续的“siwei~siweiwei”声。'''
有时发出快速而连续的“siwei~siweiwei”声。


== '''识别''' ==
== '''识别''' ==
'''中型灰、褐、白色而喙短的鸻。甚似铁嘴沙鸻,常与之混群但体型更为短小,喙更纤细,且飞行时白色翼斑较模糊。早期抵达南方的个体仍为特征性繁殖羽,胸具棕赤色宽横纹,脸具黑斑。中国最常见的atrifrons亚种(包括shaeferi亚种)额部全黑。'''
中型灰、褐、白色而喙短的鸻。甚似铁嘴沙鸻,常与之混群但体型更为短小,喙更纤细,且飞行时白色翼斑较模糊。早期抵达南方的个体仍为特征性繁殖羽,胸具棕赤色宽横纹,脸具黑斑。中国最常见的atrifrons亚种(包括shaeferi亚种)额部全黑。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中亚至东北亚,越冬于非洲沿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在中国,pamirensis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atrifrons亚种繁殖于青藏高原,上述两亚种均往甚远的南方越冬;mongolus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迁徙途经中国东部,少数个体越冬于中国南部沿海;stegmanni亚种越冬于台湾。上述所有亚种均较常见。'''
繁殖于中亚至东北亚,越冬于非洲沿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在中国,pamirensis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atrifrons亚种繁殖于青藏高原,上述两亚种均往甚远的南方越冬;mongolus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迁徙途经中国东部,少数个体越冬于中国南部沿海;stegmanni亚种越冬于台湾。上述所有亚种均较常见。
[[文件:GROMS-蒙古沙鸻-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蒙古沙鸻-1.jpg|缩略图|蒙古沙鸻分布图]]


== '''习性''' ==
== '''习性''' ==
'''与其他涉禽混群活动于沿海泥滩和沙滩,有时集大群。'''
与其他涉禽混群活动于沿海泥滩和沙滩,有时集大群。


== '''迁徙''' ==
== '''迁徙''' ==
'''洲际性迁徙
洲际性迁徙蒙古沙鸻进行洲际性迁徙。可以划分为四个群体,迁徙到不同的越冬地区,范围从南非沿海到亚洲南部,再到澳大利亚,在迁徙途中使用中途休息地,例如东南亚和在北迁时途经日本;有时也会在日本以少量数量越冬。该物种的种群从七月下旬到九月下旬离开繁殖地,雌鸟最早离开,幼鸟最晚。许多东西伯利亚的鸟类偶尔迁徙,但大量的鸟类经过贝加尔边疆区和满洲地区陆路迁徙;在八月到十一月期间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出现明显的向南迁移。中亚种群可能直接迁徙到亚洲南部沿海。在西伯利亚,鸟群从七月初出现,九月初到九月中旬离开,成年鸟先行;八月初到九月中旬到达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部和东非。种群开始在二月下旬向北迁移,主要在四月离开;北方繁殖地区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重新占据;六月末至七月初迁离。一些非繁殖鸟类会留在越冬地区。在阿拉斯加西北部,有时会作为偶发种群繁殖。(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
蒙古沙鸻进行洲际性迁徙。可以划分为四个群体,迁徙到不同的越冬地区,范围从南非沿海到亚洲南部,再到澳大利亚,在迁徙途中使用中途休息地,例如东南亚和在北迁时途经日本;有时也会在日本以少量数量越冬。该物种的种群从七月下旬到九月下旬离开繁殖地,雌鸟最早离开,幼鸟最晚。许多东西伯利亚的鸟类偶尔迁徙,但大量的鸟类经过贝加尔边疆区和满洲地区陆路迁徙;在八月到十一月期间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出现明显的向南迁移。中亚种群可能直接迁徙到亚洲南部沿海。在西伯利亚,鸟群从七月初出现,九月初到九月中旬离开,成年鸟先行;八月初到九月中旬到达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部和东非。种群开始在二月下旬向北迁移,主要在四月离开;北方繁殖地区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重新占据;六月末至七月初迁离。一些非繁殖鸟类会留在越冬地区。在阿拉斯加西北部,有时会作为偶发种群繁殖。(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王建民-蒙古沙鸻-1.jpg;拍摄者:王建民,阿池-蒙古沙鸻-3.JPG;拍摄者:阿池,阿池-蒙古沙鸻-2.JPG;拍摄者:阿池,阿池-蒙古沙鸻-1.JPG;拍摄者:阿池}}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65行: 第61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00的版本

编号 317
中文名 蒙古沙鸻
英文名 Lesser Sand Plover
拉丁名 Charadrius mongol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鸻形目
鸻科

体长

18~21cm

生境

喜在沿海滩涂、河口、沙洲等环境活动.有时亦见于内陆河流、沼泽地、盐田等地带。

鸣声

有时发出快速而连续的“siwei~siweiwei”声。

识别

中型灰、褐、白色而喙短的鸻。甚似铁嘴沙鸻,常与之混群但体型更为短小,喙更纤细,且飞行时白色翼斑较模糊。早期抵达南方的个体仍为特征性繁殖羽,胸具棕赤色宽横纹,脸具黑斑。中国最常见的atrifrons亚种(包括shaeferi亚种)额部全黑。

分布

繁殖于中亚至东北亚,越冬于非洲沿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在中国,pamirensis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atrifrons亚种繁殖于青藏高原,上述两亚种均往甚远的南方越冬;mongolus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迁徙途经中国东部,少数个体越冬于中国南部沿海;stegmanni亚种越冬于台湾。上述所有亚种均较常见。

蒙古沙鸻分布图

习性

与其他涉禽混群活动于沿海泥滩和沙滩,有时集大群。

迁徙

洲际性迁徙蒙古沙鸻进行洲际性迁徙。可以划分为四个群体,迁徙到不同的越冬地区,范围从南非沿海到亚洲南部,再到澳大利亚,在迁徙途中使用中途休息地,例如东南亚和在北迁时途经日本;有时也会在日本以少量数量越冬。该物种的种群从七月下旬到九月下旬离开繁殖地,雌鸟最早离开,幼鸟最晚。许多东西伯利亚的鸟类偶尔迁徙,但大量的鸟类经过贝加尔边疆区和满洲地区陆路迁徙;在八月到十一月期间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出现明显的向南迁移。中亚种群可能直接迁徙到亚洲南部沿海。在西伯利亚,鸟群从七月初出现,九月初到九月中旬离开,成年鸟先行;八月初到九月中旬到达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部和东非。种群开始在二月下旬向北迁移,主要在四月离开;北方繁殖地区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重新占据;六月末至七月初迁离。一些非繁殖鸟类会留在越冬地区。在阿拉斯加西北部,有时会作为偶发种群繁殖。(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