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垂麦鸡: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32~35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活动于开阔地区、农田、稻田、沼泽地、河滩、耕地、草地。 | |||
== '''鸣声''' == | == '''鸣声''' == | ||
警告时连续发出尖锐响亮的“di~de~diu”声,其中略有变化。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大型黑、白、褐色麦鸡。头、喉、胸部中央黑色,耳羽具白斑。翕部、翼覆羽和背部浅褐色,翼尖、尾部次端条带黑色,翼斑、尾基、尾端和下体余部白色。其名称来源于喙基上的红色肉垂。 | |||
== '''分布''' == | == '''分布''' == | ||
波斯湾、南亚次大陆至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在中国,V.i.indicus偶见于新疆。atronuchalis亚种为云南的西部和西南部干燥开阔地区的地区性常见鸟,亦记录于贵州、广西、海南和广东南部。 | |||
[[文件:GROMS-肉垂麦鸡-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肉垂麦鸡-1.jpg|缩略图|肉垂麦鸡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栖于开阔地带、农田、稻田、沼泽及河滩。以快速振翅的飞行显示告警。 | |||
== '''迁徙''' == | == '''迁徙''' == | ||
部分性迁徙肉垂麦鸡属于定居性、分散性和有时具有迁徙性的鸟类。在冬季,它们通常从高海拔地区迁徙下来。在中东地区,它们主要是定居性到分散性的,伊拉克的鸟类在繁殖季节结束后离开干旱的地方。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繁殖鸟类可能具有迁徙性,可能在阿富汗或巴基斯坦或两者都越冬,并在4月下旬回到土库曼斯坦。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61行: | 第60行: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 305 |
中文名 | 肉垂麦鸡 |
英文名 | Red - wattled Lapwing |
拉丁名 | Vanellus indic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鸻形目 |
科 | 鸻科 |
体长
32~35cm
生境
活动于开阔地区、农田、稻田、沼泽地、河滩、耕地、草地。
鸣声
警告时连续发出尖锐响亮的“di~de~diu”声,其中略有变化。
识别
大型黑、白、褐色麦鸡。头、喉、胸部中央黑色,耳羽具白斑。翕部、翼覆羽和背部浅褐色,翼尖、尾部次端条带黑色,翼斑、尾基、尾端和下体余部白色。其名称来源于喙基上的红色肉垂。
分布
波斯湾、南亚次大陆至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在中国,V.i.indicus偶见于新疆。atronuchalis亚种为云南的西部和西南部干燥开阔地区的地区性常见鸟,亦记录于贵州、广西、海南和广东南部。
习性
栖于开阔地带、农田、稻田、沼泽及河滩。以快速振翅的飞行显示告警。
迁徙
部分性迁徙肉垂麦鸡属于定居性、分散性和有时具有迁徙性的鸟类。在冬季,它们通常从高海拔地区迁徙下来。在中东地区,它们主要是定居性到分散性的,伊拉克的鸟类在繁殖季节结束后离开干旱的地方。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繁殖鸟类可能具有迁徙性,可能在阿富汗或巴基斯坦或两者都越冬,并在4月下旬回到土库曼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