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伯劳: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21~ 23cm'''
21~ 23cm


== '''生境''' ==
== '''生境''' ==
'''活动于开阔的农田、旷野、林地,喜林缘多灌丛环境,常至村庄附近活动。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可至海拔4500m,冬季至较低海拔活动。'''
活动于开阔的农田、旷野、林地,喜林缘多灌丛环境,常至村庄附近活动。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可至海拔4500m,冬季至较低海拔活动。


== '''鸣声''' ==
== '''鸣声''' ==
'''似棕背伯劳。'''
似棕背伯劳。


== '''识别''' ==
== '''识别''' ==
'''较大的伯劳。似棕背伯劳但上体为深灰色,仅腰部和尾上覆羽具狭窄棕色带。初级飞羽上的白斑或小或无。'''
较大的伯劳。似棕背伯劳但上体为深灰色,仅腰部和尾上覆羽具狭窄棕色带。初级飞羽上的白斑或小或无。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和西部,越冬于东南亚。在中国,于西藏和周围地区取代棕背伯劳的生态位,在部分区域两者有重叠,地区性常见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500m以下的灌丛、开阔地和耕地。'''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和西部,越冬于东南亚。在中国,于西藏和周围地区取代棕背伯劳的生态位,在部分区域两者有重叠,地区性常见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500m以下的灌丛、开阔地和耕地。


== '''习性''' ==
== '''习性''' ==
'''似棕背伯劳。
似棕背伯劳。
'''


== '''迁徙''' ==
== '''迁徙''' ==
第59行: 第58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676
中文名 灰背伯劳
英文名 Grey - backed Shrike
拉丁名 Lanius tephronot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伯劳科

体长

21~ 23cm

生境

活动于开阔的农田、旷野、林地,喜林缘多灌丛环境,常至村庄附近活动。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可至海拔4500m,冬季至较低海拔活动。

鸣声

似棕背伯劳。

识别

较大的伯劳。似棕背伯劳但上体为深灰色,仅腰部和尾上覆羽具狭窄棕色带。初级飞羽上的白斑或小或无。

分布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和西部,越冬于东南亚。在中国,于西藏和周围地区取代棕背伯劳的生态位,在部分区域两者有重叠,地区性常见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500m以下的灌丛、开阔地和耕地。

习性

似棕背伯劳。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