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鳽: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47~51 cm'''
47~51 cm


== '''翼长''' ==
== '''翼长''' ==
'''86~87 cm'''
86~87 cm


== '''生境''' ==
== '''生境''' ==
'''栖息于靠近沼泽或溪流的茂密丛林,在台湾地区内也会出现于植被良好的公园。'''
栖息于靠近沼泽或溪流的茂密丛林,在台湾地区内也会出现于植被良好的公园。


== '''鸣声''' ==
== '''鸣声''' ==
'''似栗苇形,也有类似蛙鸣的“k-wok”叫声。'''
似栗苇形,也有类似蛙鸣的“k-wok”叫声。


== '''识别''' ==
== '''识别''' ==
'''较小而敦实的深红褐色及黑色鳽。喙粗短而下弯。成鸟顶冠黑色,上体栗褐色并具黑色点斑,下体棕黄色并具黑白色纵纹,颏白并有黑色纵纹形成的中线。飞行时黑色飞羽和白色翼尖区别于栗苇鳽。未成年鸟上体深褐色并具白色点斑和皮黄色横斑,下体苍白并具褐色点斑和横斑。与夜鹭未成年鸟的区别在于喙较粗短。'''
较小而敦实的深红褐色及黑色鳽。喙粗短而下弯。成鸟顶冠黑色,上体栗褐色并具黑色点斑,下体棕黄色并具黑白色纵纹,颏白并有黑色纵纹形成的中线。飞行时黑色飞羽和白色翼尖区别于栗苇鳽。未成年鸟上体深褐色并具白色点斑和皮黄色横斑,下体苍白并具褐色点斑和横斑。与夜鹭未成年鸟的区别在于喙较粗短。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和菲律宾,冬季南迁至大巽他群岛。在中国为罕见留鸟和夏候鸟,常见于台湾,偶见于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和香港,江苏有迷鸟记录。'''
繁殖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和菲律宾,冬季南迁至大巽他群岛。在中国为罕见留鸟和夏候鸟,常见于台湾,偶见于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和香港,江苏有迷鸟记录。
[[文件:GROMS-黑冠鳽-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黑冠鳽-1.jpg|缩略图|黑冠鳽分布图]]


== '''习性''' ==
== '''习性''' ==
'''性羞怯,夜行性。白天躲藏在浓密植被下的地面或近地面处,夜晚在开阔地觅食。受惊时飞至附近树上。'''
性羞怯,夜行性。白天躲藏在浓密植被下的地面或近地面处,夜晚在开阔地觅食。受惊时飞至附近树上。


== '''迁徙''' ==
== '''迁徙''' ==
'''部分迁徙
部分迁徙了解甚少。部分迁徙:印度西南地区的种群似乎在10月/11月迁徙至斯里兰卡;来自印度北部和缅甸的鸟类在8月至10月向南迁徙,可能在马来半岛和大巽他群岛越冬,在10月至春季之间,可能与来自泰国和印度支那的鸟类一起在繁殖地区缺席;在10月至12月和4月期间,经过马来半岛的迁徙现象较为明显;在苏门答腊岛越冬的鸟类为11月至5月期间。东方种群在繁殖后分散至台湾和琉球群岛,与越冬的红嘴鸥重叠,如在菲律宾,该物种为定居性。在四国(日本)、帛琉群岛、邦盖群岛(苏拉威西岛东北方外海)和圣诞岛(印度洋)有记录为迷鸟。(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了解甚少。部分迁徙:印度西南地区的种群似乎在10月/11月迁徙至斯里兰卡;来自印度北部和缅甸的鸟类在8月至10月向南迁徙,可能在马来半岛和大巽他群岛越冬,在10月至春季之间,可能与来自泰国和印度支那的鸟类一起在繁殖地区缺席;在10月至12月和4月期间,经过马来半岛的迁徙现象较为明显;在苏门答腊岛越冬的鸟类为11月至5月期间。东方种群在繁殖后分散至台湾和琉球群岛,与越冬的红嘴鸥重叠,如在菲律宾,该物种为定居性。在四国(日本)、帛琉群岛、邦盖群岛(苏拉威西岛东北方外海)和圣诞岛(印度洋)有记录为迷鸟。(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第64行: 第63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173
中文名 黑冠鳽
英文名 Malayan Night Heron
拉丁名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
鹈形目
鹭科

体长

47~51 cm

翼长

86~87 cm

生境

栖息于靠近沼泽或溪流的茂密丛林,在台湾地区内也会出现于植被良好的公园。

鸣声

似栗苇形,也有类似蛙鸣的“k-wok”叫声。

识别

较小而敦实的深红褐色及黑色鳽。喙粗短而下弯。成鸟顶冠黑色,上体栗褐色并具黑色点斑,下体棕黄色并具黑白色纵纹,颏白并有黑色纵纹形成的中线。飞行时黑色飞羽和白色翼尖区别于栗苇鳽。未成年鸟上体深褐色并具白色点斑和皮黄色横斑,下体苍白并具褐色点斑和横斑。与夜鹭未成年鸟的区别在于喙较粗短。

分布

繁殖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和菲律宾,冬季南迁至大巽他群岛。在中国为罕见留鸟和夏候鸟,常见于台湾,偶见于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和香港,江苏有迷鸟记录。

黑冠鳽分布图

习性

性羞怯,夜行性。白天躲藏在浓密植被下的地面或近地面处,夜晚在开阔地觅食。受惊时飞至附近树上。

迁徙

部分迁徙了解甚少。部分迁徙:印度西南地区的种群似乎在10月/11月迁徙至斯里兰卡;来自印度北部和缅甸的鸟类在8月至10月向南迁徙,可能在马来半岛和大巽他群岛越冬,在10月至春季之间,可能与来自泰国和印度支那的鸟类一起在繁殖地区缺席;在10月至12月和4月期间,经过马来半岛的迁徙现象较为明显;在苏门答腊岛越冬的鸟类为11月至5月期间。东方种群在繁殖后分散至台湾和琉球群岛,与越冬的红嘴鸥重叠,如在菲律宾,该物种为定居性。在四国(日本)、帛琉群岛、邦盖群岛(苏拉威西岛东北方外海)和圣诞岛(印度洋)有记录为迷鸟。(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