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颈鹀: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11行: 第11行:
|-
|-
|拉丁名
|拉丁名
|''Emberiza buchanani''
|''Emberiza buchai''
|-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IUCN红色名录等级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4-15.5cm'''
14-15.5cm


== '''生境''' ==
== '''生境''' ==
'''繁殖期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裸露荒山、生长有稀疏灌木的干旱草坡和岩石地上。'''
繁殖期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裸露荒山、生长有稀疏灌木的干旱草坡和岩石地上。


== '''鸣声''' ==
== '''鸣声''' ==
'''鸣声似圃鹀,为“ti-ti-ti,tiu-tiu-tiu”第二音节音调最低。'''
鸣声似圃鹀,为“ti-ti-ti,tiu-tiu-tiu”第二音节音调最低。


== '''识别''' ==
== '''识别''' ==
'''中型鹀。头部纯灰色并具浅色眼圈和偏黄色下髭纹,下体偏粉色。幼鸟和成鸟非繁殖羽体色较浅,顶冠、胸部和两胁具黑色纵纹。与圃鹀的区别为棕色的胸、腹部之间无明显分界且头部蓝灰色而非绿灰色。'''
中型鹀。头部纯灰色并具浅色眼圈和偏黄色下髭纹,下体偏粉色。幼鸟和成鸟非繁殖羽体色较浅,顶冠、胸部和两胁具黑色纵纹。与圃鹀的区别为棕色的胸、腹部之间无明显分界且头部蓝灰色而非绿灰色。


== '''分布''' ==
== '''分布''' ==
'''土耳其、伊朗、中亚山区至中国西部和蒙古国西部,越冬于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在中国地区性甚常见,neobscura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西北部的中海拔荒芜地区,冬季南迁。'''
土耳其、伊朗、中亚山区至中国西部和蒙古国西部,越冬于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在中国地区性甚常见,neobscura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西北部的中海拔荒芜地区,冬季南迁。


== '''习性''' ==
== '''习性''' ==
'''秋季迁徙前集群,并与其他鹀类混群。
秋季迁徙前集群,并与其他鹀类混群。
'''


== '''迁徙''' ==
== '''迁徙''' ==
第59行: 第58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00的版本

编号 1464
中文名 灰颈鹀
英文名 Grey - necked Bunting
拉丁名 Emberiza buchai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鹀科

体长

14-15.5cm

生境

繁殖期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裸露荒山、生长有稀疏灌木的干旱草坡和岩石地上。

鸣声

鸣声似圃鹀,为“ti-ti-ti,tiu-tiu-tiu”第二音节音调最低。

识别

中型鹀。头部纯灰色并具浅色眼圈和偏黄色下髭纹,下体偏粉色。幼鸟和成鸟非繁殖羽体色较浅,顶冠、胸部和两胁具黑色纵纹。与圃鹀的区别为棕色的胸、腹部之间无明显分界且头部蓝灰色而非绿灰色。

分布

土耳其、伊朗、中亚山区至中国西部和蒙古国西部,越冬于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在中国地区性甚常见,neobscura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西北部的中海拔荒芜地区,冬季南迁。

习性

秋季迁徙前集群,并与其他鹀类混群。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