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鹡鸰: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
第11行: | 第11行: | ||
|- | |- | ||
|拉丁名 | |拉丁名 | ||
|'' | |''Dendrothus indicus'' | ||
|- | |- |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16-18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适应各种落叶林、次生林,迁徙或越冬时也会出现于公园、种植园中。 | |||
== '''识别''' == | == '''识别''' == | ||
中型褐、黑、白色鹡鸰。尾部较短。上体灰褐色,眉纹白色,具明显黑白色翼斑,下体白色,胸部具两道黑色横斑,下方横斑有时不完整。虹膜灰色,喙角质褐色而下喙较浅,跗跖偏粉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亚洲东部,越冬于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地区性常见,繁殖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越冬于华南、东南、西南、海南和西藏东南部海拔1200m以下地区。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单独或成对漫步于开阔森林地面。尾部左右轻摆,而不如其他鹡鸰般上下摆动。性不惧人,受惊时作波状起伏低空飞行至前方数米处落下。亦停歇于树上。 | |||
== '''鸣声''' == | == '''鸣声''' == | ||
鸣叫为短促的“tsip”声;鸣唱尖锐,带有金属感的“吱吁”(zheezli-zheezli)声,不停重复。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53行: | 第52行: | ||
== '''相关照片''' == | == '''相关照片''' == | ||
{{PackedGallery|images=阿池-山鹡鸰-4.JPG;拍摄者:阿池,阿池-山鹡鸰-1.JPG;拍摄者:阿池,阿池-山鹡鸰-3.JPG;拍摄者:阿池,阿池-山鹡鸰-2.JPG;拍摄者:阿池}} | |||
== '''相关视频''' == | == '''相关视频''' == | ||
第59行: | 第59行: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 1367 |
中文名 | 山鹡鸰 |
英文名 | Forest Wagtail |
拉丁名 | Dendrothus indic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鹡鸰科 |
体长
16-18cm
生境
适应各种落叶林、次生林,迁徙或越冬时也会出现于公园、种植园中。
识别
中型褐、黑、白色鹡鸰。尾部较短。上体灰褐色,眉纹白色,具明显黑白色翼斑,下体白色,胸部具两道黑色横斑,下方横斑有时不完整。虹膜灰色,喙角质褐色而下喙较浅,跗跖偏粉色。
分布
繁殖于亚洲东部,越冬于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地区性常见,繁殖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越冬于华南、东南、西南、海南和西藏东南部海拔1200m以下地区。
习性
单独或成对漫步于开阔森林地面。尾部左右轻摆,而不如其他鹡鸰般上下摆动。性不惧人,受惊时作波状起伏低空飞行至前方数米处落下。亦停歇于树上。
鸣声
鸣叫为短促的“tsip”声;鸣唱尖锐,带有金属感的“吱吁”(zheezli-zheezli)声,不停重复。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