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鹟: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3年8月6日 (日) 07:19的版本
编号 | 1214 |
中文名 | 乌鹟 |
英文名 | Dark - sided Flycatcher |
拉丁名 | Muscicapa sibiric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鹟科 |
体长
12~14cm
生境
常栖息于中低海拔的混交林、针叶林、次生林和林缘地带,迁徙时尤好在开阔疏林、林缘地带活动;M.s.rothschildi夏季可至海拔4000m以上的林区活动。
分布
国内见于东部和中部多数地区。M.s.sibirica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迁徙时见于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湖北、江西等地;M.s.rothschildi繁殖于甘肃南部、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四川、贵州等地;M.s.cacabata繁殖于西藏南部。
鸣声
短促而具金属音的“zizizi”声。
识别
较小的烟灰色鹟。两胁深色。上体深灰色并具不明显的皮黄色翼斑,下体白色,两胁具烟灰色杂斑,上胸具斑驳灰色胸带,白色眼圈明显,喉部白色,通常具白色半领环,颊部具黑色细纹。翼尖延至尾部三分之二处。诸亚种下体灰色程度有所不同。幼鸟脸、背部具白点。
习性
栖于山地或山麓森林中的林下植被层和中间层。站姿甚直,停歇于裸露低枝上,飞出捕捉过往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