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胸猫眼蟾: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2023年9月2日 (六) 12:06的版本

序号 623
中文名 刺胸猫眼蟾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两栖纲
无尾目
蟾蜍科
拉丁名 Megophrys nasuta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英文名 Malayan Horned Frog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CITES 未列入
体长 6 - 9cm
体重 10 - 20g
类型 陆生野生动物
备注

形态特征

体窄长而扁,头较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 等于眼间距而小于上眼睑宽。皮肤粗糙,头背和外背面布满刺疣,腹面光滑无疣,具一对腋腺和一对胸腺。雄蟾繁殖季节胸部有两对大的刺团。


生态习性

栖息于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海拔2900~5100米的大、中、小型溪流缓流处的岸边石下,傍晚后外出活动。产卵季为6~8月。


地理分布

青海省内分布于循化、同仁、泽库、尖扎、河南、班玛、久治、玉树、治多、称多、曲麻莱、囊谦。


形态特征

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不显著,颊部向外倾斜略凹陷,鼻孔位于吻眼中间,眼间距与上眼睑几等宽,无鼓膜。上颌具稀疏齿突或无齿突,舌椭圆形,后端无缺刻,咽 鼓管口小。前臂及手长约体长之半,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肩前方,疏、趾下面无疣粒。背部有扁平疣粒,略呈纵行排列,腋腺窄小,大多无刺。


生态习性

生活在海拔2400~3900米高原山区的大、中、小型溪流或泉水沟内的石块或朽木下。白天多隐匿于石块或朽木下,晚上外出觅食,产卵季节为6~8月间。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种。青海省内分布于班玛、甘德、玉树、囊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