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斑瘰螈: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3年9月2日 (六) 12:07的版本
序号 | 332 |
中文名 | 尾斑瘰螈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两栖纲 |
目 | 有尾目 |
科 | 蝾螈科 |
拉丁名 |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Ⅱ |
英文名 | Spot - tailed Warty Newt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NT |
CITES | 附录II |
体长 | 134 - 144mm |
体重 | |
类型 | 水生野生动物 |
备注 |
形态特征
头部略扁平,前窄后宽,呈梯形,长大于宽;吻较长,吻端平切,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两侧端,眼中等大小,口角位于眼后下方,上唇褶甚明显;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舌小,长圆形,两侧游离,前后端粘连于口腔底部。皮肤较粗糙。背脊棱明显隆起,其前端在枕部分叉达眼后角。体侧及尾前段有不规则的横沟,横沟之间密布小痣粒。从头的背面至躯干两侧,达尾基部两侧自背脊中央至尾背鳍褶和四肢的背面痣粒密集,较粗大者成为瘰疣;下颌的痣粒较少,唇褶及腹中线、指、趾、掌、蹠的皮肤较光滑;颈褶明显。
栖息地
生活在海拔800~1800米的回水凼、小流溪及大河边,有时亦见于溪边静水域内。产于贵州江口县月亮坝的尾斑瘰螈,所栖息的流溪坡大流急,底部全为较平滑的石板及大小石块,两岸杂生乔木与灌木,周围数十里无住户,植被较密,环境阴湿。成体多分散匍匐于不同深度的水下较光滑之石滩上或水边腐枝烂叶下。
食性
食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蜻蜓目、蜉游目、直翅目、膜翅目、萤蠊目、半翅目、同翅目和革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亦食虫蜈蚣、虾、蟹、螺、蚯蚓、蛙卵等其他动物以及少量植物的叶片。
繁殖
雌螈产卵63~72粒,卵单粒状,卵群呈片黏附在石缝内。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
参考文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