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2023年9月16日 (六) 11:02的最新版本

保护区名称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域 四川省雅安市
面积(公顷) 39039.0
坐标 东经102°48′~103°00′、北纬30°19′~30°47′
海拔 4896m
主要保护对象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
类型 野生动物
级别 国家级
始建时间 19750320
主管部门 林业

地区描述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宝兴县东北部,地处邛崃山西坡。1975年建立。面积3903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及山地混合森林生态系统。面积4万公顷,其中核心区27581.5公顷,缓冲区2897.5公顷,实验区8560.0公顷。 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区是是大熊猫的发现地。1869年,法国传教士兼生物学家戴维在邓池沟首次发现大熊猫,使动物活化石大熊猫享誉世界。 地形地貌特征>> 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邛崃山脉中段。区内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山体剧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山高、坡陡、谷狭的地形。海拔4200米以上山体,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段,最高点在北侧二十四凼,海拔4896米,南缘最低海拔1000米左右,区内相对高差3800米左右。地形起伏大,高差悬殊,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山峦叠翠,自然景观雄伟、壮丽。冲积堆、坡积丘主要堆积于主支流交汇处和山坡下部,零散破碎。冲积和洪积台地分布在河流两岸,为农作物地带。

重要鸟类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有390种,其中鸟类280多种;海拔2200米以下亚热带物种为主,代表动物有画眉等;海拔2200~3600米以喜马拉雅物种为主,代表动物有血雉等;海拔3600米以上,代表动物有雉鸡绿尾虹雉雪鹑等。 保护区可以作为遗传资源的原地保护点。保护区有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绿尾虹雉斑尾榛鸡等;二级有红腹角雉藏马鸡血雉红腹锦鸡等。 ①斑尾榛鸡 鸡形目、松鸡科,又名羊角鸡。上体具相间排列的栗色、黑色横斑;雄鸟头顶具羽冠,头顶、枕部深栗色,散布着黑、灰色点斑;眼后到后颈有一条褐、黑色斑点的白纹;耳羽深栗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具狭形白色横斑和白色羽端。雌鸟体色不及雄鸟鲜艳,眼后的带纹淡黄缀白。斑尾榛鸡生活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灌丛或针叶林中。为留鸟。 ③血雉 鸡形目、雉科,又名血鸡。体长36~46厘米,雄鸟额、眉纹、颊黑色;头顶灰色,部分羽毛向后延伸成冠状。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及灰色宽缘,最长的尾上覆羽具绯红色边缘;胸、胁及腰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雌鸟体羽大都暗褐色。血雉栖息于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随季节变化有垂直迁移现象。4~6月进行繁殖,筑巢于树基部的洞中,产卵2~6枚,孵化期为21~24天。为留鸟。

重要植被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429种,其中蕨类22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395种。植被垂直带谱明显: ①海拔900~1500米之间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树种为壳斗科栲属、樟科樟属、山茶科木荷属; ②海拔1500~20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组成树种除常绿树外,还有珙桐、水青树、槭、桦等落叶树种; ③海拔2000~2900米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主要组成树种有红杉、铁杉、桦、槭、椴等,林下为茂密的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总面积达110000公顷; ③海拔2900~3500米之间为亚高山针叶林,以冷杉为主; ⑤海拔35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高山灌丛草甸与流石滩植被。 国家保护植物一级有珙桐;二级有水青树、连香树、四川红杉等。1983年,邛崃山系冷箭竹几乎全部开花死亡。冷箭竹约60年一轮周而复始的开花、结籽、枯死,这种规律在自然界已经存在几百万年,这对大熊猫生存有利也有弊。弊是会造成一部分年轻、体弱、有病、活动范围不广的大熊猫死亡,使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利是食物环境变化,使一部分大熊猫异地寻食,改变了每天只活动500米范围的习性,促使大熊猫远亲交配,使大熊猫更能适应自然环境,避免近亲交配、素质下降和孤身生活。

生态特征

保护区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西部边缘地区气候。年均温5.9-7.2°C,一月均温-4.0-2.7°C,七月均温15.1-16.3°C,极端最高温25.5-27.7°C;无霜期228-242天;年平降水量700-13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83%;全年平均日照数为967.1小时。 保护区东河是保护区的干流,两岸支流极不对称,西岸有得胜沟、大水沟、桦溪林沟、快乐沟;东岸有锅巴岩沟、汪家沟、青山沟、邓池沟、龙石溪、甘木沟、冷木沟等。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龙门山地槽区,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三迭系、第四系和元古代的澄徵江—晋宁期的岩浆浸入岩。主要由玄武岩、火山角砾岩、花岗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细砂岩及砂砾等组成。 土壤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由下而上主要有山地黄壤(海拔1000-1500米)、山地黄棕壤(海拔1500-2000米)、山地棕壤和暗棕壤(海拔2000-2900米)、山地灰化土(海拔2900-3500米)、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荒漠土(海拔3500米以上)。

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保护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科及三个保护站、科教科、项目办、林区派出所4个部门均从事一线保护管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保护科,含4个保护站,总共20人,负责天然林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巡逻,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监测。科教科,6人,负责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开展社区野生动物危害庄稼监测,环境教育,扶持周边社区发展经济。项目办,6人,负责国际国内与唐家河保护区的合作项目在保护区开展实施。林区派出所,7人,负责林区治安,查处林业刑事案件,与保护科一道,打击偷盗猎及采集,确保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二、科研 1975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 随着国际国内保护理念的发展,以及不断发展强盛的国民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保护区通过多年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的经验,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就已开展以打击偷盗猎、防止乱挖乱采的巡护工作,野外工作以该项活动为主一直开展至1998年底,期间,在1984年-1987年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合作开展进行了大熊猫、亚洲黑熊的生物,生态学研究工作;自1999年开始,保护区在省林业厅指导下,与WWF合作,开始进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工作,这也是保护区建区以来首次开展野外监测工作;自2000年开始,保护区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开展以天然林保护为重要内容的野外巡护工作;2001年起,先后有德国GTZ项目、德国KFW项目、以及GEF项目开展,逐渐将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理念引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活动中,先后在周边社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危害庄稼的监测、环境教育、社区经济情况调查、以及扶持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等多项社区工作。2001年,保护区与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合作,合作开展了野外红外自拍相机安放以及亚洲黑熊生态学研究。 三、监测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30多年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应用3S技术(GIS、GPS、RS)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监测。设计了28条固定的监测路线和多条随机监测路线。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监测队伍,每年都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巡护。收集了大量的大熊猫及其他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数据,加大了对栖息地的监测力度,随时掌握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变化。保护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了保护区内野外大熊猫种群的调查、大熊猫的DNA鉴定、大熊猫蛔虫病流行病学的监测以及小型兽类的调查研究。1991年以来,与美国、加拿大、瑞士、德国等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绿尾虹雉繁殖的科研项目,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的绿尾虹雉繁殖行为的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逐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4年合作期满后,蜂桶寨保护区独立承担继续开展这项具有国际难度的科研项目,2006年成功繁殖了9只雏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雏鸟生长状况良好。

管理机构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

参考文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C%82%E6%A1%B6%E5%AF%A8%E5%9B%BD%E5%AE%B6%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8762462 http://lcj.sc.gov.cn/scslyt/gjjbhq/2016/4/8/f4021ff018bf4960a4d35a83264691c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