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鸬鹚: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28行: 第28行:
|鸬鹚科
|鸬鹚科
|}
|}
[[文件:大篩子-普通鸬鹚-1.jpg|缩略图|拍摄者:大篩子]]
[[文件:刘芸洁-普通鸬鹚-1.JPG|缩略图|拍摄者:刘芸洁]]


== '''体长''' ==
== '''体长''' ==
'''77~94cm'''
77~94cm


== '''翼长''' ==
== '''翼长''' ==
'''121~149 cm'''
121~149 cm


== '''生境''' ==
== '''生境''' ==
'''栖息于河口、水库、河流、湖泊、河塘、沼泽等各类水域环境,有时亦见于沿海地区。'''
栖息于河口、水库、河流、湖泊、河塘、沼泽等各类水域环境,有时亦见于沿海地区。


== '''鸣声''' ==
== '''鸣声''' ==
'''有时发出单调而低沉的叫声。'''
有时发出单调而低沉的叫声。


== '''识别''' ==
== '''识别''' ==
'''大型的亮黑色鸬鹚。喙部厚重,脸颊和喉部白色。繁殖羽颈部和头部具白色丝状饰羽,两胁具白斑。未成年鸟深褐色,下体污白色。虹膜蓝色,喙黑色,喉部裸露皮肤黄色。'''
大型的亮黑色鸬鹚。喙部厚重,脸颊和喉部白色。繁殖羽颈部和头部具白色丝状饰羽,两胁具白斑。未成年鸟深褐色,下体污白色。虹膜蓝色,喙黑色,喉部裸露皮肤黄色。


== '''分布''' ==
== '''分布''' ==
'''北美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非洲西北部和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个体为候鸟。在中国,繁殖于各地的适宜生境,大群聚集于青海湖,迁徙途经中部地区,越冬于南方各省份、海南及台湾,在北方多为旅鸟和夏候鸟,南方多为冬候鸟和留鸟。在繁殖地常见,其他地区罕见。'''
北美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非洲西北部和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个体为候鸟。在中国,繁殖于各地的适宜生境,大群聚集于青海湖,迁徙途经中部地区,越冬于南方各省份、海南及台湾,在北方多为旅鸟和夏候鸟,南方多为冬候鸟和留鸟。在繁殖地常见,其他地区罕见。
[[文件:GROMS-普通鸬鹚-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普通鸬鹚-1.jpg|缩略图|普通鸬鹚分布图]]


== '''习性''' ==
== '''习性''' ==
'''繁殖于小岛。飞行呈“V”字形编队或直线。一些中国渔民捕捉并训练它们捕鱼。'''
繁殖于小岛。飞行呈“V”字形编队或直线。一些中国渔民捕捉并训练它们捕鱼。


== '''迁徙''' ==
== '''迁徙''' ==
'''部分迁徙
部分迁徙普通鸬鹚在最北部的种群中是候鸟或部分候鸟,但在大部分分布范围内是定居性或分散性的;候鸟经常在物种的繁殖范围内越冬。亚种sinensis的迁徙程度相对较高,但根据地区和年份的不同而变化:西部种群向南迁徙至地中海地区,在内陆和沿海越冬,并到达波斯湾。种内的原名亚种carbo广泛分散,主要在繁殖区周围的海岸越冬,尽管在爱尔兰内陆地区也有许多个体;北美洲北部和格陵兰的种群定期南迁,达到新泽西,有时达到佛罗里达。在澳大利亚,它们的迁徙主要是流浪和分散的,与洪水和干旱的周期相关。
普通鸬鹚在最北部的种群中是候鸟或部分候鸟,但在大部分分布范围内是定居性或分散性的;候鸟经常在物种的繁殖范围内越冬。亚种sinensis的迁徙程度相对较高,但根据地区和年份的不同而变化:西部种群向南迁徙至地中海地区,在内陆和沿海越冬,并到达波斯湾。种内的原名亚种carbo广泛分散,主要在繁殖区周围的海岸越冬,尽管在爱尔兰内陆地区也有许多个体;北美洲北部和格陵兰的种群定期南迁,达到新泽西,有时达到佛罗里达。在澳大利亚,它们的迁徙主要是流浪和分散的,与洪水和干旱的周期相关。'''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大篩子-普通鸬鹚-1.jpg;拍摄者:大篩子,刘芸洁-普通鸬鹚-1.JPG;拍摄者:刘芸洁}}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66行: 第64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00的版本

编号 204
中文名 普通鸬鹚
英文名 Great Cormorant
拉丁名 Phalacrocorax carbo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鲣鸟目
鸬鹚科

体长

77~94cm

翼长

121~149 cm

生境

栖息于河口、水库、河流、湖泊、河塘、沼泽等各类水域环境,有时亦见于沿海地区。

鸣声

有时发出单调而低沉的叫声。

识别

大型的亮黑色鸬鹚。喙部厚重,脸颊和喉部白色。繁殖羽颈部和头部具白色丝状饰羽,两胁具白斑。未成年鸟深褐色,下体污白色。虹膜蓝色,喙黑色,喉部裸露皮肤黄色。

分布

北美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非洲西北部和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个体为候鸟。在中国,繁殖于各地的适宜生境,大群聚集于青海湖,迁徙途经中部地区,越冬于南方各省份、海南及台湾,在北方多为旅鸟和夏候鸟,南方多为冬候鸟和留鸟。在繁殖地常见,其他地区罕见。

普通鸬鹚分布图

习性

繁殖于小岛。飞行呈“V”字形编队或直线。一些中国渔民捕捉并训练它们捕鱼。

迁徙

部分迁徙普通鸬鹚在最北部的种群中是候鸟或部分候鸟,但在大部分分布范围内是定居性或分散性的;候鸟经常在物种的繁殖范围内越冬。亚种sinensis的迁徙程度相对较高,但根据地区和年份的不同而变化:西部种群向南迁徙至地中海地区,在内陆和沿海越冬,并到达波斯湾。种内的原名亚种carbo广泛分散,主要在繁殖区周围的海岸越冬,尽管在爱尔兰内陆地区也有许多个体;北美洲北部和格陵兰的种群定期南迁,达到新泽西,有时达到佛罗里达。在澳大利亚,它们的迁徙主要是流浪和分散的,与洪水和干旱的周期相关。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