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额䴓: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2~13.5cm'''
12~13.5cm


== '''生境''' ==
== '''生境''' ==
'''活动于海拔340~1825m的热带雨林、沼泽森林、半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等。'''
活动于海拔340~1825m的热带雨林、沼泽森林、半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等。


== '''鸣声''' ==
== '''鸣声''' ==
'''鸣唱为一串持续1.5~2秒的快速发出的“sit”声;鸣叫为单音节的“chit”声或“sip”声,或重复的“chit-chit-chit”声。'''
鸣唱为一串持续1.5~2秒的快速发出的“sit”声;鸣叫为单音节的“chit”声或“sip”声,或重复的“chit-chit-chit”声。


== '''识别''' ==
== '''识别''' ==
'''体色艳丽的小型䴓。喙红色。前额绒黑色,头部后方、背部和尾部紫色,初级飞羽具亮蓝色光泽。雄鸟眼后具一道黑色半眉纹。下体偏粉色,颏部偏白色。幼鸟体色暗而喙偏黑色。虹膜黄色,眼周裸露皮肤偏红色,喙端黑色,跗跖红褐色。'''
体色艳丽的小型䴓。喙红色。前额绒黑色,头部后方、背部和尾部紫色,初级飞羽具亮蓝色光泽。雄鸟眼后具一道黑色半眉纹。下体偏粉色,颏部偏白色。幼鸟体色暗而喙偏黑色。虹膜黄色,眼周裸露皮肤偏红色,喙端黑色,跗跖红褐色。


== '''分布''' ==
== '''分布''' ==
'''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至菲律宾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部、广西、贵州地区留鸟。在广东南部和香港愈发常见,或为逃逸鸟形成的种群。'''
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至菲律宾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部、广西、贵州地区留鸟。在广东南部和香港愈发常见,或为逃逸鸟形成的种群。


== '''迁徙''' ==
== '''迁徙''' ==
第55行: 第55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01的版本

编号 1140
中文名 绒额䴓
英文名 Velvet - fronted Nuthatch
拉丁名 Sitta frontali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䴓科

体长

12~13.5cm

生境

活动于海拔340~1825m的热带雨林、沼泽森林、半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等。

鸣声

鸣唱为一串持续1.5~2秒的快速发出的“sit”声;鸣叫为单音节的“chit”声或“sip”声,或重复的“chit-chit-chit”声。

识别

体色艳丽的小型䴓。喙红色。前额绒黑色,头部后方、背部和尾部紫色,初级飞羽具亮蓝色光泽。雄鸟眼后具一道黑色半眉纹。下体偏粉色,颏部偏白色。幼鸟体色暗而喙偏黑色。虹膜黄色,眼周裸露皮肤偏红色,喙端黑色,跗跖红褐色。

分布

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至菲律宾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部、广西、贵州地区留鸟。在广东南部和香港愈发常见,或为逃逸鸟形成的种群。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