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燕尾: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25~26cm'''
25~26cm


== '''生境''' ==
== '''生境''' ==
'''活动于密林中隐蔽的小型溪流。繁殖海拔600~3000m,冬季可降至海拔2300m以下。'''
活动于密林中隐蔽的小型溪流。繁殖海拔600~3000m,冬季可降至海拔2300m以下。


== '''识别''' ==
== '''识别''' ==
'''大型黑白色燕尾。乍看似黑背燕尾,与所有燕尾的区别为背部具圆形白色点斑。指名亚种胸部覆羽羽端白色。跗跖粉白色。'''
大型黑白色燕尾。乍看似黑背燕尾,与所有燕尾的区别为背部具圆形白色点斑。指名亚种胸部覆羽羽端白色。跗跖粉白色。


== '''分布''' ==
== '''分布''' ==
'''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较常见于山间溪流,在较高海拔地区比白冠燕尾更为常见,指名亚种见于西藏极南部,guttatus亚种见于西藏南部至四川和云南西北部,bacatus亚种见于云南南部、广东和福建。'''
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较常见于山间溪流,在较高海拔地区比白冠燕尾更为常见,指名亚种见于西藏极南部,guttatus亚种见于西藏南部至四川和云南西北部,bacatus亚种见于云南南部、广东和福建。


== '''习性''' ==
== '''习性''' ==
'''较其他燕尾更偏山地生境,见于海拔1200~3650m的多岩小溪畔。通常成对活动。'''
较其他燕尾更偏山地生境,见于海拔1200~3650m的多岩小溪畔。通常成对活动。


== '''鸣声''' ==
== '''鸣声''' ==
'''尖锐响亮的长音“tseeek”。
尖锐响亮的长音“tseeek”。
'''


== '''迁徙''' ==
== '''迁徙''' ==
第59行: 第58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00的版本

编号 1265
中文名 斑背燕尾
英文名 Spotted Forktail
拉丁名 Enicurus maculat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鹟科

体长

25~26cm

生境

活动于密林中隐蔽的小型溪流。繁殖海拔600~3000m,冬季可降至海拔2300m以下。

识别

大型黑白色燕尾。乍看似黑背燕尾,与所有燕尾的区别为背部具圆形白色点斑。指名亚种胸部覆羽羽端白色。跗跖粉白色。

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较常见于山间溪流,在较高海拔地区比白冠燕尾更为常见,指名亚种见于西藏极南部,guttatus亚种见于西藏南部至四川和云南西北部,bacatus亚种见于云南南部、广东和福建。

习性

较其他燕尾更偏山地生境,见于海拔1200~3650m的多岩小溪畔。通常成对活动。

鸣声

尖锐响亮的长音“tseeek”。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