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文鸟: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1-12cm'''
11-12cm


== '''生境''' ==
== '''生境''' ==
'''活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带的荒地、草丛及树林,一般不超过海拔200m。'''
活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带的荒地、草丛及树林,一般不超过海拔200m。


== '''识别''' ==
== '''识别''' ==
'''中型栗色文鸟。头部、喉部和臀部黑色。两性相似。幼鸟通体污褐色。formosana亚种眉纹和脸侧偏褐色,枕部和顶冠偏灰色。虹膜红色,喙蓝灰色,跗跖浅蓝色。'''
中型栗色文鸟。头部、喉部和臀部黑色。两性相似。幼鸟通体污褐色。formosana亚种眉纹和脸侧偏褐色,枕部和顶冠偏灰色。虹膜红色,喙蓝灰色,跗跖浅蓝色。


== '''分布''' ==
== '''分布''' ==
'''印度、中国至东南亚、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和苏拉威西岛。在中国,不常见于热带低海拔地区,指名亚种见于西南、华南和海南,formosana亚种见于台湾。'''
印度、中国至东南亚、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和苏拉威西岛。在中国,不常见于热带低海拔地区,指名亚种见于西南、华南和海南,formosana亚种见于台湾。


== '''习性''' ==
== '''习性''' ==
'''集大群活动于稻田,但不与其他鸟类混群。起飞和降落时振翅有声。一小科分布于旧大陆的小型鸟类,喙细而尖。在地面上或灌丛中觅食昆虫和果实,安静活动于林下植被或裸露地面。炫耀表演时快速振翅并摆尾。两性相似,大部分种类在冬季集群。'''
集大群活动于稻田,但不与其他鸟类混群。起飞和降落时振翅有声。一小科分布于旧大陆的小型鸟类,喙细而尖。在地面上或灌丛中觅食昆虫和果实,安静活动于林下植被或裸露地面。炫耀表演时快速振翅并摆尾。两性相似,大部分种类在冬季集群。


== '''鸣声''' ==
== '''鸣声''' ==
'''轻柔的笛音“wee、wee”,似白腰文鸟。不同亚种的鸣声略有不同。
轻柔的笛音“wee、wee”,似白腰文鸟。不同亚种的鸣声略有不同。
'''


== '''迁徙''' ==
== '''迁徙''' ==
第59行: 第58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00的版本

编号 1357
中文名 栗腹文鸟
英文名 Chestnut Munia
拉丁名 Lonchura atricapill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梅花雀科

体长

11-12cm

生境

活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带的荒地、草丛及树林,一般不超过海拔200m。

识别

中型栗色文鸟。头部、喉部和臀部黑色。两性相似。幼鸟通体污褐色。formosana亚种眉纹和脸侧偏褐色,枕部和顶冠偏灰色。虹膜红色,喙蓝灰色,跗跖浅蓝色。

分布

印度、中国至东南亚、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和苏拉威西岛。在中国,不常见于热带低海拔地区,指名亚种见于西南、华南和海南,formosana亚种见于台湾。

习性

集大群活动于稻田,但不与其他鸟类混群。起飞和降落时振翅有声。一小科分布于旧大陆的小型鸟类,喙细而尖。在地面上或灌丛中觅食昆虫和果实,安静活动于林下植被或裸露地面。炫耀表演时快速振翅并摆尾。两性相似,大部分种类在冬季集群。

鸣声

轻柔的笛音“wee、wee”,似白腰文鸟。不同亚种的鸣声略有不同。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