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纹鸭: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4年5月3日 (五) 13:31的版本
编号 | 29 |
中文名 | 罗纹鸭 |
英文名 | Falcated Duck |
拉丁名 | Mareca falcat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NT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46~54cm
翼长
78~82cm
生境
繁殖期喜多水草的河口沼泽湿地、池塘,非繁殖期多集群栖息于大型浅水水域、稻田及洪泛草甸。
鸣声
繁殖期雄鸟发出低沉的哨音,雌鸟发出粗哑的叫声,非繁殖期甚少发声。
识别
较大型的鸭。雄鸟顶冠栗色,头侧绿色并具光泽的羽毛延至颈部,黑白色的三级飞羽长而弯曲。喉和喙基白色,区别于体型更小的绿翅鸭。雌鸟体色棕褐色并具深色斑纹,似赤膀鸭雌鸟但喙、跗跖为暗灰色,头及颈色浅,两胁略带扇贝状纹,尾上覆羽两侧具米黄色纹,翼镜铜棕色。繁殖羽:头部具紫红色和绿色光泽,头后方具特征性的披针状羽毛。三级飞羽伸长呈镰刀状下垂亦是本种的特征,不会和其他种混淆。颈伸直时可见明显的黑色颈环。从正面看,额连接喙基部的地方有圆形白斑。胸具灰黑色鳞状斑,胁部覆盖细波状斑。尾下覆羽黑色,侧面具类似绿头鸭的大块淡黄色。蚀羽:和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覆羽灰白色,易于区分。雌性为灰褐色,具明显的淡色羽缘。三级飞羽较长,稍向下垂,基部的白色明显。雌性更短,基部为灰白色到灰褐色。关于三级飞羽的长度,需要注意有飞羽脱落和刚长出的情况,所以有时会比雌性短。头部颜色更暗、更均匀。肩羽看上去为均匀的暗色,不像雌性般具明显的斑纹和羽缘。和雄性稚羽的区别:通过均匀的灰白色覆羽可以识别。雄性稚羽为灰褐色,具淡色羽缘。从胸部到腹部的斑点较大,稚羽则密布整齐的小斑。三级飞羽长,尖端略向下垂,基部白色。雄性稚羽虽也略向下垂,但更短,基部不像蚀羽那么白。但三级飞羽的长度受换羽和新生的影响,有时很短,无法准确比较。胁羽比稚羽圆。和雌性稚羽的区别跟雄性稚羽类似,但是雌性稚羽的三级飞羽一直到基部均为黑褐色,易于识别。独羽→繁殖羽:和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的区别:覆羽为均匀的灰白色,和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的灰褐色且具淡色羽缘不同,易区分。但是雄性幼鸟具有个体差异,有的个体覆羽色淡,需要注意区别。如胁部最上面尚未换羽,可见残留蚀羽比稚羽更圆,成为识别的关键。稚羽:和雄性蚀羽的区别参见雄性蚀羽项。和雌性稚羽的区别:三级飞羽的基部具灰白色,而雌性稚羽整体为均一的黑褐色。覆羽黑褐色,比雌性稚羽色淡。雌性稚羽的灰褐色底上具明显的淡色羽缘。和雌性非繁殖羽三级飞羽类似。区别在于从胸部到腹部密布稚羽特有的整齐小斑。又小又尖的胁羽也可作为识别参考。稚羽→第一次繁殖羽:和雄性蚀羽→繁殖羽的区别参见前文。繁殖羽:和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三级飞羽。非繁殖羽无斑,繁殖羽三级飞羽具橙褐色的斑。肩羽、胁羽的羽轴和羽缘橙褐色更明显,整体看上去比非繁殖羽更明亮。非繁殖羽:和蚀羽的区别参见蚀羽项。和雌性稚羽的区别:从胸部到腹部的斑更大,不像稚羽一样整齐而密布。三级飞羽基部淡色,和整体黑褐色的雌性稚羽区别明显。覆羽比雌性稚羽颜色更淡,特别是大覆羽,颜色比稚羽明显更淡。稚羽:和雌性非繁殖羽、雄性稚羽的区别参见各相关项。
分布
繁殖于东北亚,迁徙至华东和华南。在中国,全国性常见,但近十年越冬种群数量下降。繁殖于黑龙江和吉林,越冬于东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各地,包括台湾和海南。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