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矶鸫: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21~23cm'''
21~23cm


== '''生境''' ==
== '''生境''' ==
'''繁殖于海拔1200~2440m开阔潮湿的原始森林、橡树林、石栎林、峭壁上的杜鹃花丛、巨石、河床、林缘灌丛等环境。'''
繁殖于海拔1200~2440m开阔潮湿的原始森林、橡树林、石栎林、峭壁上的杜鹃花丛、巨石、河床、林缘灌丛等环境。


== '''识别''' ==
== '''识别''' ==
'''较大的矶鸫。雄鸟具黑色脸罩,上体深蓝色,尾部、喉部和下体余部亮栗色,与蓝矶鸫的红腹亚种区别为具黑色脸罩且下体栗色延至喉部,与体色相似的某些仙鹟区别为头形似鸫且颈部和肩部无亮蓝色。雌鸟褐色,上体略具偏黑色鳞状斑,下体布满深褐色和皮黄色鳞状斑,与其他矶鸫雌鸟的区别为深色耳羽后具皮黄白色月牙状斑且皮黄色眼圈较宽。幼鸟具赭黄色点斑和褐色鳞状斑。'''
较大的矶鸫。雄鸟具黑色脸罩,上体深蓝色,尾部、喉部和下体余部亮栗色,与蓝矶鸫的红腹亚种区别为具黑色脸罩且下体栗色延至喉部,与体色相似的某些仙鹟区别为头形似鸫且颈部和肩部无亮蓝色。雌鸟褐色,上体略具偏黑色鳞状斑,下体布满深褐色和皮黄色鳞状斑,与其他矶鸫雌鸟的区别为深色耳羽后具皮黄白色月牙状斑且皮黄色眼圈较宽。幼鸟具赭黄色点斑和褐色鳞状斑。


== '''分布''' ==
== '''分布''' ==
'''巴基斯坦西部至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较常见于南方大部地区海拔1000~3000m处,冬季下至较低海拔处。'''
巴基斯坦西部至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较常见于南方大部地区海拔1000~3000m处,冬季下至较低海拔处。


== '''习性''' ==
== '''习性''' ==
'''常立于高树顶。'''
常立于高树顶。


== '''鸣声''' ==
== '''鸣声''' ==
'''雄鸟的鸣唱为优美、短促且具有起伏的“teetatewleedee-tweettew”声或“twew-twi-er tre-twiteedle-desh”声,通常持续1.5秒后再次重复;预警时发出低沉响亮的“chhrrr”声或尖锐的“quach”声。
雄鸟的鸣唱为优美、短促且具有起伏的“teetatewleedee-tweettew”声或“twew-twi-er tre-twiteedle-desh”声,通常持续1.5秒后再次重复;预警时发出低沉响亮的“chhrrr”声或尖锐的“quach”声。
'''


== '''迁徙''' ==
== '''迁徙''' ==
第59行: 第58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1300
中文名 栗腹矶鸫
英文名 Chestnut - bellied Rock Thrush
拉丁名 Monticola rufiventri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鹟科

体长

21~23cm

生境

繁殖于海拔1200~2440m开阔潮湿的原始森林、橡树林、石栎林、峭壁上的杜鹃花丛、巨石、河床、林缘灌丛等环境。

识别

较大的矶鸫。雄鸟具黑色脸罩,上体深蓝色,尾部、喉部和下体余部亮栗色,与蓝矶鸫的红腹亚种区别为具黑色脸罩且下体栗色延至喉部,与体色相似的某些仙鹟区别为头形似鸫且颈部和肩部无亮蓝色。雌鸟褐色,上体略具偏黑色鳞状斑,下体布满深褐色和皮黄色鳞状斑,与其他矶鸫雌鸟的区别为深色耳羽后具皮黄白色月牙状斑且皮黄色眼圈较宽。幼鸟具赭黄色点斑和褐色鳞状斑。

分布

巴基斯坦西部至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较常见于南方大部地区海拔1000~3000m处,冬季下至较低海拔处。

习性

常立于高树顶。

鸣声

雄鸟的鸣唱为优美、短促且具有起伏的“teetatewleedee-tweettew”声或“twew-twi-er tre-twiteedle-desh”声,通常持续1.5秒后再次重复;预警时发出低沉响亮的“chhrrr”声或尖锐的“quach”声。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