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鹲: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45~107 cm(延长尾羽 46 ~56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活动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远洋海洋。 | |||
== '''鸣声''' == | == '''鸣声''' == | ||
一连串尖利似燕鸥的“k i~ki~ki”颤音,并伴有尖啸声。 | |||
== '''识别''' == | == '''识别''' == | ||
较大的鹲。成鸟以红色喙、上体具横斑和白色延长尾羽为特征。通体以白色为主。眼周及外侧鸟羽黑色,背和肩羽具黑色细纹。喙红色,延长的尾巴为白色,可作为识别特征。亚成鸟喙为黄色,尾羽不延长,似白尾鹲的亚成鸟。但翼上覆羽无黑色条带,脚黑色。初级飞羽外侧黑色。幼鸟、未成年鸟与白尾鹲以及红尾鹲的区别在于上体具细密的横纹,并具特征性的宽阔贯眼纹,延至颈后形成后颈环。跗跖偏黄色,蹼黑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西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在中国,繁殖于西沙群岛,迷鸟至东南沿海、海南和台湾,P. r. roseotinctus 和 P. r. melanorhynchos 均见于台湾。 | |||
[[文件:GROMS-红嘴鹲-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红嘴鹲-1.jpg|缩略图|红嘴鹲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在海洋上空高飞,甚优雅。觅食时先悬停在空中然后双翼半合猛扎入水,似鲣鸟。 | |||
== '''迁徙''' == | == '''迁徙''' == | ||
部分迁徙红嘴鹲没有固定的迁徙;一些成年鸟可以全年在繁殖地附近观察到。它们有广泛的分散活动,尤其是幼鸟,通常在离繁殖地相当近的水域上进行,例如来自佛得角群岛的鸟类会移动到西非海域的上升流区域;但许多鸟类也会远离陆地到海上更远的地方分散活动,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成年鸟已知会漫游约1500公里的距离。(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2年)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61行: | 第60行: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 149 |
中文名 | 红嘴鹲 |
英文名 | Red - billed Tropicbird |
拉丁名 | Phaethon aethere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鹲形目 |
科 | 鹲科 |
体长
45~107 cm(延长尾羽 46 ~56cm)
生境
活动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远洋海洋。
鸣声
一连串尖利似燕鸥的“k i~ki~ki”颤音,并伴有尖啸声。
识别
较大的鹲。成鸟以红色喙、上体具横斑和白色延长尾羽为特征。通体以白色为主。眼周及外侧鸟羽黑色,背和肩羽具黑色细纹。喙红色,延长的尾巴为白色,可作为识别特征。亚成鸟喙为黄色,尾羽不延长,似白尾鹲的亚成鸟。但翼上覆羽无黑色条带,脚黑色。初级飞羽外侧黑色。幼鸟、未成年鸟与白尾鹲以及红尾鹲的区别在于上体具细密的横纹,并具特征性的宽阔贯眼纹,延至颈后形成后颈环。跗跖偏黄色,蹼黑色。
分布
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西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在中国,繁殖于西沙群岛,迷鸟至东南沿海、海南和台湾,P. r. roseotinctus 和 P. r. melanorhynchos 均见于台湾。
习性
在海洋上空高飞,甚优雅。觅食时先悬停在空中然后双翼半合猛扎入水,似鲣鸟。
迁徙
部分迁徙红嘴鹲没有固定的迁徙;一些成年鸟可以全年在繁殖地附近观察到。它们有广泛的分散活动,尤其是幼鸟,通常在离繁殖地相当近的水域上进行,例如来自佛得角群岛的鸟类会移动到西非海域的上升流区域;但许多鸟类也会远离陆地到海上更远的地方分散活动,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成年鸟已知会漫游约1500公里的距离。(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