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9~23cm'''
19~23cm


== '''生境''' ==
== '''生境''' ==
'''活动于接近农田的开阔地区、矮草地、城市公园。'''
活动于接近农田的开阔地区、矮草地、城市公园。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冬季有部分群体不迁徙,黄河以南主要为越冬个体,也有少量留鸟,在台湾为不常见留鸟和冬候鸟。'''
繁殖于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冬季有部分群体不迁徙,黄河以南主要为越冬个体,也有少量留鸟,在台湾为不常见留鸟和冬候鸟。


== '''鸣声''' ==
== '''鸣声''' ==
'''嘈杂的“chirchir”声。'''
嘈杂的“chirchir”声。


== '''识别''' ==
== '''识别''' ==
'''中型灰褐色椋鸟。头部黑色,头侧具白色纵纹。腰部、臀部、外侧尾羽羽端和次级飞羽上的狭窄横纹均为白色。雌鸟体色浅而暗。虹膜偏红色,喙黄色而喙端黑色,跗跖暗橙色。'''
中型灰褐色椋鸟。头部黑色,头侧具白色纵纹。腰部、臀部、外侧尾羽羽端和次级飞羽上的狭窄横纹均为白色。雌鸟体色浅而暗。虹膜偏红色,喙黄色而喙端黑色,跗跖暗橙色。


== '''习性''' ==
== '''习性''' ==
'''群居,觅食于农田,在远东地区取代紫翅椋鸟的生态位。
群居,觅食于农田,在远东地区取代紫翅椋鸟的生态位。
'''


== '''迁徙''' ==
== '''迁徙''' ==
第53行: 第52行: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王春晓-灰椋鸟-2.JPG;拍摄者:王春晓,王春晓-灰椋鸟-3.JPG;拍摄者:王春晓,王春晓-灰椋鸟-1.JPG;拍摄者:王春晓,大篩子-灰椋鸟-1.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灰椋鸟-2.jpg;拍摄者:大篩子}}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59行: 第59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1161
中文名 灰椋鸟
英文名 White - cheeked Starling
拉丁名 Spodiopsar cinerace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椋鸟科

体长

19~23cm

生境

活动于接近农田的开阔地区、矮草地、城市公园。

分布

繁殖于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冬季有部分群体不迁徙,黄河以南主要为越冬个体,也有少量留鸟,在台湾为不常见留鸟和冬候鸟。

鸣声

嘈杂的“chirchir”声。

识别

中型灰褐色椋鸟。头部黑色,头侧具白色纵纹。腰部、臀部、外侧尾羽羽端和次级飞羽上的狭窄横纹均为白色。雌鸟体色浅而暗。虹膜偏红色,喙黄色而喙端黑色,跗跖暗橙色。

习性

群居,觅食于农田,在远东地区取代紫翅椋鸟的生态位。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