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鸨: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40~45 cm'''
40~45 cm


== '''翼长''' ==
== '''翼长''' ==
'''83~91 cm'''
83~91 cm


== '''生境''' ==
== '''生境''' ==
'''栖息于山前丘陵、开阔的麦田、苜蓿地、收割后的湿地草原、荒漠草原及低矮灌丛。'''
栖息于山前丘陵、开阔的麦田、苜蓿地、收割后的湿地草原、荒漠草原及低矮灌丛。


== '''鸣声''' ==
== '''鸣声''' ==
'''求偶声为干涩、持久的“prrrt”声。飞行时第4枚初级飞羽能发出哨音。'''
求偶声为干涩、持久的“prrrt”声。飞行时第4枚初级飞羽能发出哨音。


== '''识别''' ==
== '''识别''' ==
'''小型偏褐色鸨。上体斑驳,下体偏白。雄鸟繁殖羽具黑色翎颌,与其上的颈前“V”字形白色条纹对比明显,下颈基部具较宽的白色领环。飞行时两翼近乎全白,仅前四枚初级飞羽带黑色。'''
小型偏褐色鸨。上体斑驳,下体偏白。雄鸟繁殖羽具黑色翎颌,与其上的颈前“V”字形白色条纹对比明显,下颈基部具较宽的白色领环。飞行时两翼近乎全白,仅前四枚初级飞羽带黑色。


== '''分布''' ==
== '''分布''' ==
'''古北界西南部、中东、中亚,迷鸟至印度西北部。在中国数量甚少,繁殖于天山的草原,迁徙时经中国西北部,迷鸟至四川。'''
古北界西南部、中东、中亚,迷鸟至印度西北部。在中国数量甚少,繁殖于天山的草原,迁徙时经中国西北部,迷鸟至四川。
[[文件:GROMS-小鸨-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小鸨-1.jpg|缩略图|小鸨分布图]]


== '''迁徙''' ==
== '''迁徙''' ==
第59行: 第59行: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262
中文名 小鸨
英文名 Little Bustard
拉丁名 Tetrax tetrax
IUCN红色名录等级 NT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一级
CITES 附录Ⅱ
鸨形目
鸨科

体长

40~45 cm

翼长

83~91 cm

生境

栖息于山前丘陵、开阔的麦田、苜蓿地、收割后的湿地草原、荒漠草原及低矮灌丛。

鸣声

求偶声为干涩、持久的“prrrt”声。飞行时第4枚初级飞羽能发出哨音。

识别

小型偏褐色鸨。上体斑驳,下体偏白。雄鸟繁殖羽具黑色翎颌,与其上的颈前“V”字形白色条纹对比明显,下颈基部具较宽的白色领环。飞行时两翼近乎全白,仅前四枚初级飞羽带黑色。

分布

古北界西南部、中东、中亚,迷鸟至印度西北部。在中国数量甚少,繁殖于天山的草原,迁徙时经中国西北部,迷鸟至四川。

小鸨分布图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