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魟: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86行: | 第86行: | ||
[[分类:软骨鱼纲]] | [[分类:软骨鱼纲]] | ||
[[分类:鲼目]] | [[分类:鲼目]] | ||
[[分类: | [[分类:魟科]] |
2024年5月6日 (一) 09:20的版本
序号 | 381 |
中文名 | 黄魟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软骨鱼纲 |
目 | 鲼目 |
科 | 魟科 |
拉丁名 | Dasyatis bennetti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Ⅱ |
英文名 | Bennett's Stingray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NE |
CITES | 未列入 |
体长 | 1m |
体重 | |
类型 | 水生野生动物 |
备注 | 仅限陆封种群 |
形态特征
成鱼体一般长约1米。体盘亚圆形,微带斜方形;前缘斜直,与吻端成60°;体盘宽为体盘长的1.1倍,最宽处在于体盘中部。吻颇尖,微突出,吻长约等于体盘长的1/4,比眼间隔约大2倍。眼中大,稍突起;眼径约与喷水孔同大;眼间隔平坦或微凸。前鼻瓣连合为口盖,伸达上颌,后缘细裂,中部微凹。口小,波曲,口前吻长为口宽的2-2.3倍;腭膜中部凹入,后缘细裂;口底中部具显著乳突3个,外侧各具细小乳突1个。齿细小,平扁,在上颌每行约40余纵行。鳃孔中大,第三鳃孔宽约等于第五鳃孔间距离的1/4。腹鳍前缘斜直,后缘平切或微凸,前后角都圆钝,里缘分明;鳍脚平扁,后端颇尖。尾细长,为体盘长的2.7-3倍;上皮褶完全消失,靠近尾刺后面区域,仅留痕迹;下皮褶很低狭,伸达刺后尾长1/4处。幼体光滑,长大者背上与尾上具平扁鳞片和结鳞。背面黄褐色或灰褐色,有时具云状暗色斑块,边缘浅淡,尾刺前面至腹鳍后面暗黑,尾的后部黑色。腹面淡白色,边缘浅褐色;尾的基部白色。
栖息地
黄魟为底栖性鱼类,大多活动于沿岸沙泥底地区,有时亦可于河口发现。生活时常将身体埋入沙中, 仅露出两眼及呼吸孔,尾刺具毒性。
食性
摄食虾蟹、贝类及鱼类等各种底栖动物,具季节性洄游习性,生活水深5-100米。
繁殖
主要在春夏季繁殖,表现出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通过特殊结构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质的子宫液,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额外的营养。具有独特的拥抱配对行为。一般在沿岸下游河口咸淡水及浅海繁殖,产出的幼鱼在吸收完卵黄后,于河口及沿岸发育。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西起印度,东至菲律宾,北至東海。台湾分布于四周沿海及澎湖海域。
参考文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