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鳽: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没有差异)

2024年5月6日 (一) 09:01的版本

编号 171
中文名 海南鳽
英文名 White - eared Night Heron
拉丁名 Gorsachius magnific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EN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一级
CITES -
鹈形目
鹭科

体长

54~56 cm

翼长

83~85 cm

生境

活动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水库附近的溪流浅滩以及湿润的农田。

鸣声

不喜鸣叫。繁殖时偶尔发出低沉的“whoaa”示警声,似鸮类。繁殖期后几乎完全噤声。

识别

中型鸤。上体、顶冠、头侧斑纹和颈侧条纹均为深褐色。胸部具矛状皮黄色长羽,羽缘深色。上部颈侧橙褐色。翼覆羽灰色,具白色点斑。雄鸟具粗大的白色贯眼纹,颈部白色,胸侧黑色,翼上具棕色肩斑。

分布

中国南方(国外在越南东北部有一记录)。世界性濒危。曾为中国东南部各省和海南的留鸟,记录于安徽、福建和两广。在中国,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包括海南,为当地少见留鸟,部分为候鸟; 迷鸟至辽宁和内蒙古。

海南鳽分布图

习性

栖于林中小溪旁沼泽区域的稠密低矮草丛。受惊时飞至树冠层。

'

了解甚少。少量现有数据表明,北方种群于十月份向南迁徙,在中国海南越冬;没有证据表明它们越冬地点更南方。偶尔出现在越南北部。 (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