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鹞: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添加到分类:物种)
 
第64行: 第64行:




[[分类:物种]]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9行: 第70行:
[[分类:鹰形目]]
[[分类:鹰形目]]
[[分类:鹰科]]
[[分类:鹰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0:54的最新版本

编号 239
中文名 白腹鹞
英文名 Eastern Marsh Harrier
拉丁名 Circus spilonot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
鹰形目
鹰科

体长

48~58cm

翼长

113~ 137cm

生境

常栖息于沼泽、江河、湖泊、苇塘等各类湿地水域环境。

鸣声

通常不叫,偶尔发出连续的“wei jiu-weijiu”声。

识别

中型猛禽。翼指5枚。鹞属猛禽色型最为复杂的一种。雄鸟有3种体色。雄一型为:腹部及翅下纯白,翼指附近发黑,头颈黑色,与胸口白色交接处由参差的细纵纹连接,尾色纯无纹,背及翅上有大片黑色色块。雄二型为:似雄一型,但头部为灰褐色,尾亦发灰无纹。雄三型为:整体发褐色,胸腹有大量褐色纵纹,白腰不明显,中央尾羽洁白,翅下飞羽上有不如白尾鹞雌鸟明显的黑色横斑。雌鸟眼黄,也有两种体色。雌一型:似“雄三型”但是无白色的中央尾羽,仅有不甚洁白的白腰。雌二型:为纯褐色,胸部发白,翅下可见白色无横纹的翅窗,无白腰,尾亦褐色无纹。未成鸟眼为褐色,体色变化很多,但多为褐色似“雌二型”,翅下可见洁白无纹的翅窗,头胸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白,无白腰。本种嘴形较大外凸,可以此区别鹊鹞及白尾鹞等。

分布

繁殖于东亚,越冬于东南亚和菲律宾。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地区,冬季南迁至北纬30°以南越冬。低海拔地区甚常见。

白腹鹞分布图

习性

喜开阔地,亲湿地,最喜欢居住的地方是茂密、安静且食物充足、没有打扰的苇丛、沼泽。飞行气质略沉重,不如草原鹞等轻盈。最常见的猎物包括芦鹀、云雀。大部分都是小型鸟,尽管有时候也会捕捉白冠鸡(coot)和普通秧鸡(rail)。繁殖期的食物主要是根据具体地点周围最常见的食物。主要以芦鹀、云雀等小型鸟类、鼠类、蛙类、蜥蜴、蛇类和大型昆虫为食,有时也在水面捕食各种中小型水鸟如幼鸭、鸻鹬、秧鸡,也有捕捉野兔成功的目击记录,食物短缺时亦会食用死尸和腐肉。在繁殖季食物可能较为单一。

迁徙

部分性迁徙主要是迁徙性的,据称在新几内亚地区是定居的。来自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和中国东北的种群在冬季从缅甸至中国南部和马来半岛,南至印度支那、苏门答腊、北婆罗洲和菲律宾;在日本,它们在冬季迁徙至本州中部、南部和九州地区。在每个繁殖地的时间为4月和5月初,主要在9月和10月离开。(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4)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