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第84行: | 第84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89行: | 第90行: | ||
[[分类:鲟形目]] | [[分类:鲟形目]] | ||
[[分类:匙吻鲟科]] | [[分类:匙吻鲟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0:59的最新版本
序号 | 389 |
中文名 | 白鲟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硬骨鱼纲 |
目 | 鲟形目 |
科 | 匙吻鲟科 |
拉丁名 | Psephurus schrenckii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Ⅰ |
英文名 | Chinese paddlefish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EX |
CITES | 附录II |
体长 | 2 - 3m |
体重 | 200 - 300kg |
类型 | 水生野生动物 |
备注 |
形态特征
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它是体形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因体色较浅而得名。又名琴鱼、朝剑鱼,古名鲔。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小,有细小须一对,位于吻的腹面。口裂大,弧形,具伸缩性,位于头部腹面。头每侧有外鼻孔2个。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体侧线完整,歪型尾,上叶长、下叶短,上叶背面有棘状鳞,体表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棱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栖息地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食性
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食性也随季节和环境不同而异。当春夏季在长江上游时,以鮈鱼类和鲷鱼为主,到了秋冬季,则以虾虎鱼和虾类为主;在长江下游江段则以鲚鱼为主,其次是虾蟹类。它一次进食量很大,可占体重的5%,但一次摄食后,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摄食。且成年的白鲟除了人类几乎没有天敌,其屹立于长江流域食物链顶端。
繁殖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千克以上。生殖季节约在3~4月,产卵场所在长江上游重庆以上,水流较急流速约0.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四川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对岸约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产卵场。 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发育,幼鱼至长江口肥育生长。白鲟性成熟年龄雌鱼为7龄,雄鱼为5龄。1983~1986年,在繁殖群体中捕获雌鱼13尾,年龄为7~15龄,体长179~281厘米,体重25~102千克;雄鱼22尾,年龄为5~10龄,体长156~214厘米,体重12.6~47.5千克。成熟卵粒灰黑色。体长174厘米,体重31千克雌鱼怀卵20万粒。
地理分布
在白鲟灭绝以前,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主要为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如沱江、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阳湖及钱塘江、甬江等地,黄海、渤海和东海也曾有发现。
参考文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