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第85行: | 第85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90行: | 第91行: | ||
[[分类:鲱形目]] | [[分类:鲱形目]] | ||
[[分类:鲱科]] | [[分类:鲱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4:30的最新版本
序号 | 391 |
中文名 | 鲥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硬骨鱼纲 |
目 | 鲱形目 |
科 | 鲱科 |
拉丁名 | Tenualosa reevesii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Ⅰ |
英文名 | Hilsa herring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DD |
CITES | 未列入 |
体长 | 44 - 51cm |
体重 | 1.3 - 2kg |
类型 | 水生野生动物 |
备注 |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头侧扁,前端钝。头背通常光滑。顶骨缘无细纹,少数顶骨缘或有很窄的细纹。吻圆钝,中等长。眼较小,侧前位,脂眼睑较发达,几乎盖着眼的一半。眼间隔窄,中间隆起。鼻孔明显,距吻端较距眼前缘稍近。口较小。上下颌等长。前颌骨中间有显著的缺凹,上颌骨的未端伸到眼中央的后下方,下颌骨末端伸到眼后缘的后下方,舌发达。口无齿。鳃盖光滑。鳃孔大,向头腹部开孔而止于眼的前下方。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鳃耙细密,数多。肛门紧位臀鳍的前方。 体被圆鳞,不易脱落。鳞片前部有5~7条横沟线。环心线细,均不中断,后面有放射状纵沟,无孔。头部光滑无鳞。腹部棱鳞强,16~17+14个。背、臀鳍的基部有很低的鳞鞘。胸、腹鳍基部有短的腋鳞。尾鳍基部无明显的长鳞。无侧线。 背鳍始于体中央稍后的上方。臀鳍距尾鳍基近,其基部约与背鳍基等长。胸鳍后方伸不到腹鳍始点。腹鳍始于背鳍的下方,始点距前鳃盖后缘和距臀鳍始点的距离相等。尾鳍略短于头长,且为深叉形。尾柄短,其长约等于其高。 体背部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幼鱼期体侧有斑点。吻部乳白色。吻背方淡灰色。鳍淡黄色,且背、尾鳍边缘灰黑色。
栖息地
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喜在水体中上层活动 ,春末夏初溯河作生殖洄游;幼鱼在江湖内生长,一般长到150毫米左右入海,在海中发育成长。
食性
鲥为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饵料,其中又以桡足类、虾类和硅藻为主。在生活的各阶段食性稍有不同,降海前的幼体以淡水浮游生物为食;降海后的幼鲥以海洋桡足类和硅藻为食;成年鲥以海产桡足类和硅藻为主。
繁殖
鲥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砂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
地理分布
分布:中国(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近海域,朝鲜半岛和菲律宾沿海及各通海江河亦有分布;淡水中以钱塘江与长江产量最多。
参考文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