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背潜鸭: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导入1个版本) |
2023年8月5日 (六) 15:32的版本
编号 | 41 |
中文名 | 帆背潜鸭 |
英文名 | Canvasback |
拉丁名 | Aythya valisineri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48~63cm
翼长
74~90cm
生境
栖息于湖泊、池塘、浅滩、沼泽、河口以及流速较缓的溪流中。
鸣声
通常较为安静,繁殖期发出“喔喔”(wee-woo-o-o)的叫声。雌鸟有时发出略带沙哑的“嘎嘎”(error)声。
识别
体型比红头潜鸭更大,且喙部、颈部和身躯都更长的潜水鸭。因此,当颈部伸展时,其独特的比例容易让人联想到鸿雁。长长的喙具厚实的喙基,喙端则平坦而细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平视喙部,它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喙端细而尖。而从正上方观察,喙部宽度比其他鸭类都窄。头部的形状特征性,低矮的额部与喙基相连,形成平缓的坡度。但实际上,红头潜鸭在潜水前后或处于紧张状态时,由于其冠羽收起,额部降低,也会形成似帆背潜鸭头部的形状。因此,最好能结合喙部的形状以及体型大小和比例,综合观察并辨识。另外,无论雄性雌性的哪个年龄阶段,帆背潜鸭的喙部均为黑色,不具蓝灰色条带。不过,由于红头潜鸭的幼鸟、雄性蚀羽以及雌性夏羽通常也具有纯黑色的喙,因此需要注意结合其他特征来进行区别。在北美地区,还存在一些与美洲潜鸭的杂交个体,其喙上带有的些许蓝灰色斑点或许是由于杂交形成的。 雄性繁殖羽:基本配色与红头潜鸭相似,但喙为黑色,且无蓝灰色条带。从喙基到眼先、额部和顶冠的较大区域均呈黑色,而覆有波状斑的上体和两胁则比红头潜鸭更偏白色,由此形成头部和躯干之间的明显对比,看起来更强壮。但需注意的是,由于红头潜鸭在觅食过程中,喙部到额部可能会沾上泥土从而看起来呈黑色,而体羽的颜色也会受到光线条件和角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雄性蚀羽:胸部和尾部覆羽呈褐色。眼周区域可能为白色。雄性第一年冬羽:和红头潜鸭雄性第一年冬羽一样,腹部残留着褐色的稚羽。雌性冬羽:上体和两胁均覆有细小的波状斑,看上去偏灰色。总体来看,比红头潜鸭色更浅。随着羽毛的磨损,逐渐偏褐色。与雄性相同,喙部全黑色,无蓝灰色条带,但红头潜鸭雌性的第一年冬羽和夏羽通常也具有黑色喙,因此需要结合体型、比例以及喙部形状来区分。雌性夏羽:上体和两胁均为褐色,且无波状斑。腹部白色并具粗犷的褐色横斑。在日本似乎很难见到这种羽饰,但由于其体色和红头潜鸭颇为相似,需结合体型、比例以及喙部形状来区分。雌性第一年冬羽:与红头潜鸭雌性第一年冬羽相似,褐色稚羽主要保留在腹部,脸部图案通常比成年雌性更不清晰,因此头部更接近纯色。稚羽:通体褐色,腹部具细小的褐色斑点。喙在出壳当年的夏季仍然很短,且颇似红头潜鸭。在日本不太可能遇到具有该羽饰的个体。
分布
繁殖于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国北部,越冬于北美温带地区,时见于日本,中国的台湾北部偶有记录。在中国,见于台湾台北、彰化和新竹。
习性
在开阔湖泊、沿海潟湖和有隐蔽的河口港湾越冬。
迁徙
部分迁徙 冬季在美国和中美洲的低地越冬,偶尔南至危地马拉。有报道称在百慕大、古巴和太平洋岛屿群(日本、夏威夷和马绍尔群岛)有迷鸟记录。(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