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雁: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3年8月5日 (六) 15:38的版本
编号 | 13 |
中文名 | 白额雁 |
英文名 | Greater White - fronted Goose |
拉丁名 | Anser albifron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二级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70~86cm
翼长
130~165cm
生境
觅食于农田、湖泊或河道边滩涂。
鸣声
经常鸣叫,发出“kyew-kyew”声。
识别
大型的灰色雁。跗跖橙色,白斑环绕喙基,腹部具大块黑斑,幼鸟黑斑更窄。喙粉色,基部黄色。和小白额雁十分相似且常在冬季混群,区别在于体型更大,喙更长,喙基白斑未及上额,无金黄色眼圈且腹部黑斑更大。飞行中显笨重,翼下羽色较灰雁暗,但比豆雁浅。
分布
繁殖于苔原地带;越冬于温带湿地、农田。在其越冬地为地区性常见种。A.a.flavrirostris迁徙时经过我国东部各省,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不罕见,西南地区、台湾偶有记录;A.a.albifrons迁徙经过新疆西部和西藏南部,为罕见旅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