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眉鸭: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3年8月5日 (六) 15:43的版本

编号 31
中文名 绿眉鸭
英文名 American Wigeon
拉丁名 Mareca american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雁形目
鸭科

体长

45~56cm

翼长

76~89cm

生境

活动于湖泊、沼泽、河口、水库等淡水环境,冬季偏好海岸地带的淡水沼泽,也至稻田觅食。

鸣声

雄鸟发出似赤颈鸭但较弱的哨音。

识别

中型、极似赤颈鸭但略大的鸭。雄鸟繁殖羽独特,泛白色的头部在眼周具宽阔绿纹,但两性的冬羽均极难与赤颈鸭区分。相比之下,绿眉鸭喙、颈和尾更长,且颈部灰色和体侧棕褐色之间的色差更为明显。部分幼鸟的喙基具黑带,腋羽和翼下中央为纯白色而不是灰白色。翼上大覆羽亦更白。喙和跗跖为蓝灰色。 繁殖羽:头部从眼周到枕部有大范围绿色带,无赤颈鸭的红褐色区域。头绿色区域的大小,有较大个体差异。有的个体整个带状区域为纯绿色,有的个体整体黑色,仅可见芝麻点大小的绿色斑。背、肩羽、胁羽红褐色,不似赤颈鸭为灰色。肩羽最下列部分羽毛和肩羽后部沾灰色。蚀羽:和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通过覆羽白色可以明确区分。雌性小覆羽和中覆羽灰褐色且具白色羽缘。胸部和胁部为更深的橙褐色,和灰色的头颈部对比强烈。和稚羽的区别:覆羽白色。稚羽的覆羽灰褐色, 具淡色羽缘。胁羽最上部宽而圆,可以和呈V字形的稚羽区别。胸部斑点更大,不似稚羽为整齐密布的小斑。此点亦可成为辨识的参考。独羽→繁殖羽:和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的区别:通过覆羽白色可以明确区分。稚羽→第一次繁殖羽的覆羽有类似雌性的褐色或灰褐色斑,非全白色。如胁羽最上部尚未完成换羽,可见残留旧羽为圆形的成羽,非更小、更尖的稚羽。并且,这些羽毛为橙褐色,比黄褐色的稚羽颜色更深。除头部绿色外,整体色彩比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更鲜艳。虽偶有例外,此点仍可作为参考。一般来讲,稚羽头部绿色偏少,但是个体差异大,仅这一点无法区别成幼。稚羽:和雄性蚀羽的区别参见雄性蚀羽项。和雌性非繁殖羽的覆羽相似,区别在于从胸到胁部整齐密布稚羽特有的小斑,通过这点可以区分。相较胁羽最上部羽毛,稚羽更小,前端窄而尖,不圆润。和雌性稚羽的区别:覆羽的羽缘宽而明显,覆羽白色部分较多。特别是大覆羽几乎全部白色,区别明显。稚羽→第一次繁殖羽:和雄性蚀羽→繁殖羽的区别参见前文。第一次繁殖羽:和雄性繁殖羽的区别:覆羽不全白,有灰褐色部分。繁殖羽:和雌性非繁殖羽最明显的区别是三级飞羽。非繁殖羽和雄性几乎一样,三级飞羽羽缘白色无斑,春季换羽后,繁殖羽的三级飞羽底色为黑褐色,有橙褐色斑,羽缘亦带橙褐色。非繁殖羽:和雌性稚羽的区别:翼上大覆羽的白色带是重要的识别要点。成鸟大覆羽除尖端的黑色外,为白色,展翅时形成白色带。雌性稚羽大覆羽褐色,展翅时无白色带。成鸟覆羽有明显白色羽缘,亦可识别。雌性稚羽羽缘一般较为狭窄,不明显。胸部斑点不像稚羽那么小,更圆,胁羽最上部亦为圆形。雌性雅羽喙部的花纹不明显,整体更偏灰,看上去比成鸟更暗,上边缘多具黑线。和雄性稚羽的区分,参见前项。和雄性蚀羽的区别:覆羽不白。稚羽:大覆羽主要为灰褐色,仅有少量白色部分。具有此特征的只有雌性稚羽,容易与成鸟、雄性稚羽区分。和雌性成鸟的区分参见前项。

分布

繁殖于北美中北部,越冬于南部。部分个体越冬于日本。中国境内罕见,迷鸟见于台湾、香港、江苏、北京。时有发现本种与赤颈鸭的杂交个体。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