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3年9月16日 (六) 11:03的最新版本

保护区名称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域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面积(公顷) 34550.0
坐标
海拔 1230m-2014.5m
主要保护对象 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珙桐等珍稀植物及其群落、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
类型 森林生态
级别 国家级
始建时间 19900228
主管部门 林业

地区描述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湖北鄂西南武陵山区的宣恩县境内,位于洞庭湖水系湖南沅江第一大支流酉水的发源地与长江中游重要支流清江的分水岭,北与恩施市河溪村交界,东北属宣恩县椿木营乡管辖,东与鹤峰县太平镇接壤,南与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毗连,西与宣恩县长潭河乡和沙道沟镇相连。保护区总面积34550公顷,主要保护以大面积原始珙桐群落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大型猫科动物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以保存最完好的810公顷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形地貌特征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属鄂西南山区,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地处武陵山脉余脉是宣恩县的第一高山,总面积150平方千米。因七峰依次排列似传说中的七仙女而得名,其最高烽火烧堡2014.5米,最低处巴山坪1230米,相对海拔734.5米。全境地势表现为西北高西南低,最高峰火烧堡为全县最高峰,海拔2014.5米,最低海拔650米。保护区境内由喀斯特地貌发育而成,地貌类型丰富多彩。境内山系主要由七姊妹山、秦家大山和八大公山三个大的山脊绕贡水支流和酉水源头构成。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岩层主要由石英砂页岩、页质层岩、砂质层岩所组成,保水性极差,植被遭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决定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境内有许多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和丰厚的沉积岩石,以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断裂最为发育。有沙坪的小溪沟断裂,出露的地层以志留系和二叠系为主。

重要鸟类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红腹角雉等51种

重要植被

区内有28种野生植物被列入1999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包括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莼菜、伯乐树、珙桐、光叶珙桐7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和黄杉、篦子三尖杉、连香树、水青树、花榈木、红豆树、香果树等2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同时,保护区内有29种珍稀植物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上述受国家明文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共计41种。

生态特征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属中国三大特有现象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地带,区内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列为中国优先保护领域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对原始珙桐纯林群落、泥炭藓森林沼泽湿地以及华南虎等大型猫科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采取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恩施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及关于甘肃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事件的重要批示指示,积极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损害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行为,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内人类活动,最大限度保护重要生态空间,为遏制区域生态系统退化、巩固全省及长江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机构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3%E5%A7%8A%E5%A6%B9%E5%B1%B1%E5%9B%BD%E5%AE%B6%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http://sthjt.hubei.gov.cn/dszxxsb/esz/202111/t20211102_3840459.s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529348/d8e9fooguaBoQe9ohzzz1MGSdq3xWMZtMWCGJapP9jphVcyMLRLdRJjt2NEBANp8oD4MLyFKzA8EUtD-_mqZbwUUlUs_Msv-XfQh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