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杓鹬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2024年5月3日 (五) 11:46的版本

编号 327
中文名 大杓鹬
英文名 Eastern Curlew
拉丁名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EN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
鸻形目
丘鹬科

体长

53~66cm

生境

迁徙时活动于沿海滩涂和河口潮间带,越冬时多活动于红树林、盐沼等多海草的沿海湿地,偶至耕地。

分布

迁徙经我国除西藏、云南、贵州外各地,越冬于海南,少量度夏于黄渤海沿海滩涂。在多数地区不常见至少见,近年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大杓鹬分布图

鸣声

飞行时发出悠长的“喀~哩”声。

识别

极大的杓鹬。喙甚长而下弯。比白腰杓鹬色深且偏褐色,背部下方和尾部褐色,下体皮黄色。飞行时翼下覆羽具深色横纹,尾下覆羽色亦深,而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

分布

繁殖于东北亚,越冬南至大洋洲。在中国迁徙经过除西藏、云南、贵州外各地,越冬于海南,少量度夏于黄渤海沿海滩涂。在多数地区不常见至少见,近年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大杓鹬分布图

习性

同白腰杓鹬。甚羞怯。一些单独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

迁徙

洲际迁徙长途迁徙鸟类;沿库页岛、萨哈林、乌苏里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部分地区、东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海岸线移动;在中国东部、香港和新几内亚的过境中较少见。秋季大陆亚洲的鸟类较春季较少,相反在日本较多。澳大利亚西北和东部在6月初就有鸟类到达,但主要在8月下旬,然后逐渐向南移动;大多数鸟类在11月到达澳大利亚南部。沿澳大利亚东岸的北向迁徙主要发生在2月至4月,但来自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鸟类似乎绕过了东海岸地点。雌鸟似乎更多地迁徙至南方。非繁殖鸟类在北部和西北部澳大利亚以及维多利亚度过北半球夏季,可能一直持续到第三年晚期。(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6)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