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潜鸭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Lizc讨论 | 贡献2024年5月6日 (一) 09:03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编号 42
中文名 红头潜鸭
英文名 Common Pochard
拉丁名 Aythya ferin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VU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雁形目
鸭科

体长

41~50cm

翼长

67~75cm

生境

栖息于水面开阔、流速较慢的水域,繁殖期通常选择岸边有茂密植被的湖泊。

鸣声

带有颤音的“嘎嘎”(errr)声。繁殖期过后很少鸣叫。

识别

体型比凤头潜鸭更大,和斑背潜鸭大体相当的潜水鸭。喙基较粗厚,脸部略长。从侧面观察,其头部中央高耸,像一座小山。但潜水前后,由于其冠羽收起,额部降低,喙部至头部坡度平缓,形成似帆背潜鸭的形态,观察时需洼意。喙端和喙基为黑色,中间部分则有浅蓝灰色条带,但是在雄性蚀羽、稚羽以及雌性夏羽中,该浅色区域缩小或消失,整个喙看上去均为黑色,此时需要结合其他特征与帆背潜鸭区分。翼斑灰色至灰褐色,即使远距离观察其飞行,该特征也有助于将其与凤头潜鸭、斑背潜鸭区分开来。雄性繁殖羽:从远处看,红褐色的头部、黑色的胸部和尾部覆羽、灰色的体羽。这三种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在日本常见的鸭类中。尽管与赤颈鸭雄性的羽色和图案略相似。但红头潜鸭的喙较长、身体相对较短、胸部黑色、额部无浅色、虹膜红色且三级飞羽和体羽同为灰色等特征。能很容易地区分它们。其体羽的灰色比帆背潜鸭更深,比美洲潜鸭更明亮。喙部的蓝灰色区域比蚀羽、雌性以及幼鸟更宽且更明显。喙端的黑色区域沿外缘向后延伸。从上方观察时呈U字形。与美洲潜鸭不同。雄性蚀羽:尽管和雄性繁殖羽相似,但胸部和尾部覆羽为灰褐色,喙部的蓝灰色条带消失。不少个体也会保留较细的条带,但部分个体喙部则为全黑色,因此需要综合其他特征与帆背潜鸭进行区分。和雄性第一年冬羽的区别是其腹部灰白色。雄性第一年冬羽:从头部、肩羽以及两胁等区域开始逐渐出现雄性繁殖羽的特征。冬末到初春,换羽较快的个体漂浮在水面上时很难与成鸟区分,但可根据腹部残存的褐色稚羽识别。如果看不到腹部,可以从胸部、两胁以及尾羽上保留的一些浅褐色磨损稚羽来推断。雄性第一年冬羽(初期):初期有大量稚羽残留时,整体呈褐色,喙部的蓝灰色条带也不明显,头部较雌性为更均匀的红色,虹膜也为红色。上背和肩羽逐渐变为具有波状斑的灰色羽毛,但腹部仍覆有稚羽,并具细小的褐色点斑。通常在出壳当年的八月前后,已能够通过虹膜的颜色区分雄性和雌性。雌性冬羽:眼周区域偏白色,脸部具有从嘴裂向眼下延伸的特征性颊纹。头部、胸部和尾部覆羽褐色,但上体和两胁均覆有细小的波状斑点,因此看上去偏灰色。不过,该波状斑点的数量存在个体差异,且由于每根羽毛的基部均为褐色,因此随着羽尖的磨损,会逐渐呈褐色。喙部的蓝灰色条带比雄性更窄,且不清晰。雌性夏羽:上体和两胁的波状斑点变少,且在此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褐色,通常在腹部具有稀疏的褐色斑点。此时的羽色和美洲潜鸭很相似,需要注意喙、头部形状以及脸部图案等方面的差异,综合多个特征进行区别。另外,由于喙部的浅蓝色条带消失,整个喙部可能会变黑,需要综合观察体型、喙的形状以及颈部长度等,从而与帆背潜鸭区分。雌性第一年冬羽:腹部等区域还保留着褐色的稚羽,肩羽和两胁体羽则更换为有波状斑的灰色羽毛。当漂浮在水面上时,可以通过胸部、两胁、肩羽和尾羽等处的浅褐色磨损稚羽、深色喙、不明显的脸部图案以及某种程度上显得细瘦的体型来进行识别。雌性稚羽:通体浅褐色,腹部具有细小的褐色斑点。喙部为均匀的黑色,虹膜色暗。

分布

繁殖于西欧至中亚,越冬于北非、印度及中国南部。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北部、东北地区西部;越冬于四川中部、长江中下游至华南地区和台湾;迁徙时经过全国大部分地区,较常见,但种群数量有下降趋势。

红头潜鸭分布图

习性

栖于有茂密水生植被的池塘及湖泊。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