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脚鵟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Lizc讨论 | 贡献2023年8月5日 (六) 15:31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编号 254
中文名 毛脚鵟
英文名 Rough - legged Buzzard
拉丁名 Buteo lagop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
鹰形目
鹰科

体长

45~62cm

翼长

120~153 cm

生境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的苔原地带,冬季常栖息于开阔平原、低山丘陵、农田、荒地等环境。

鸣声

有时发出响亮的“a-a”声,具颤音。

识别

中型褐色'。似普通'但尾部内侧覆羽白色、腕部具黑斑、头部色浅。部分浅色型普通𫛭尾部也色浅,但其翼下色浅,而毛脚𫛭的深色两翼和浅色尾部对比明显。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𫛭更白,与腕部黑斑形成对比。雌鸟和幼鸟的浅色头部与深色胸部形成对比。幼鸟飞行时黑色后翼缘较不明显。雄鸟头部色深,胸部色浅。跗跖黄色并被羽。虹膜黄褐色,蜡膜黄色。

分布

全北界。在中国为罕见冬候鸟和旅鸟,指名亚种越冬于西北部喀什和天山地区,kamtschatkensis亚种迁徙时经过(或越冬于)新疆西部、东北各省、山东、陕西和江苏,越冬于云南、福建、广东和台湾。

习性

主要繁殖地区在冻土地带和延伸到北部森林的过渡区,以及在树线以上的冰蚀沼地。在繁殖季以外,毛脚鵟喜生活在开阔的农村地区,亦于湿地、灌木丛、草原等地捕猎。在高空飞翔时较其他鵟类更喜在空中定点振翅悬停。主要食物为小型啮齿类动物,来自欧洲的研究显示可占其食物总数的85%-95%,比例超过其他鵟类。在繁殖期也青睐在地上筑巢的其他鸟类的幼鸟和鸟卵,在冬季会吃腐肉。喜独自活动,但亦会与普通鵟一起活动。

迁徙

洲内迁徙 迁徙性鸟类,繁殖地和越冬地通常相隔甚远。迁徙的日期、持续时间和距离可能会因繁殖地积雪范围的南部延伸和啮齿动物的丰富程度而有所变化;在某些年份,一些鸟类会飞往比正常越冬地更南的地方。在欧洲和亚洲,大多数鸟类从9月中旬至11月初离开繁殖地,留在越冬地区的时间为11月至次年3月;鸟类从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返回繁殖地,尽管当食物供应不足时,它们到达后可能会进行广泛的游牧运动;它们在越冬地区也可能进行移动,例如离开积雪覆盖时间较长的地区。(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主编),1994)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