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鹬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Lizc讨论 | 贡献2024年5月3日 (五) 11:35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编号 298
中文名 蛎鹬
英文名 Eurasian Oystercatcher
拉丁名 Haematopus ostraleg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NT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鸻形目
蛎鹬科

体长

40~48cm

生境

繁殖期出现于河口、靠近湖泊或海滨的草地、田埂等处,越冬时出现于各种礁石海岸或泥滩、沙滩海岸,河口地区,也出现于内陆湖泊中。

鸣声

快速尖锐的“wei∼wei"声。

识别

不易被误认的中型黑白色鹬。红色的喙长直而端钝,跗跖粉红色,虹膜红色。背部上方、头部和胸部黑色,背部下方和尾上覆羽白色,下体余部白色。翼上黑色,沿次级飞羽基部有一条白色宽带。翼下白色,具狭窄黑色后翼缘。

分布

欧洲至西伯利亚,冬季南迁。在中国不常见,H.o.osculans繁殖于东北和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岛屿有少量繁殖记录,黄海、东海、南海沿岸普遍有越冬记录,较常见,长江中下游湿地也偶有记录。新疆亦有繁殖种群,迁徙时记录于西藏,有观点认为该亚种是H.o.longipes。

蛎鹬分布图

习性

飞行缓慢,振翅幅度大。沿多岩海滩觅食贝类等软体动物,使用錾形喙凿开。集小群活动。

迁徙

洲际迁徙所有种群都会进行季节性迁徙和栖息地转移。蛎鹬(Eurasian Oystercatcher)和长腿蛎鹬(Long-legged Oystercatcher)进行的是最远距离的迁徙。在名义种蛎鹬(nominate ostralegus)中,所有内陆繁殖种群在冬季会迁往海岸;挪威、波斯尼亚湾和白海之间的沿海种群会向南迁徙;大多数鸟类在欧洲度过冬季,尤其是在瓦登海和爱尔兰海附近,总数达到50万只;除了挪威和英国之间的迁徙,北海充当了东西迁徙的屏障;名义种蛎鹬冬季分布的南限通常是几内亚。长腿蛎鹬(longipes)和小蛎鹬(asculans)的繁殖和非繁殖分布区完全不相交。长腿蛎鹬(longipes)冬季主要在东非到印度的沿海地区,但少数鸟类偶尔会南迁到南非。小蛎鹬(osculans)偶尔在阿纳德尔河口、白令岛、库页岛和萨哈林岛过冬;还有记录显示它们出现在缅甸,甚至孟加拉国。鸟类对它们的非繁殖地区忠诚,但很多鸟类直到第四年才首次返回繁殖地。芬奇蛎鹬(finschi)是短距离迁徙鸟类,从内陆繁殖地迁往北岛和南岛的海岸;有几次观察到在诺福克岛和豪勋爵岛上的斑蛎鹬(pied oystercatchers),一些作者认为它们可能是芬奇蛎鹬,但同样也可能是其他澳大拉西亚的斑纹形态。 (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主编),1996)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