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鹬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2023年8月4日 (五) 15:34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编号 371
中文名 红脚鹬
英文名 Common Redshank
拉丁名 Tringa totan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鸻形目
丘鹬科
拍摄者:王建民
拍摄者:王建民
拍摄者:阿池
拍摄者:阿池
拍摄者:阿池

体长

26~29 cm

翼长

59~66 cm

生境

繁殖于湿润草地或湖泊。非繁殖期活动于沿海滩涂、 盐田、河口、鱼塘、湖泊、沼泽、稻田等生境。

鸣声

雄鸟在繁殖地作炫耀飞行,不断重复响亮、清脆的“丢、丢、丢”声,也发出拉长的哨音; 警戒时发出短促、更尖锐的“tyuk”声。

识别

中型鹬。跗跖橙红色,喙部近喙基一半为红色,近喙端一半为黑色。上体褐灰色,下体白色,胸部具褐色纵纹。比鹤鹬体型更小、更敦实、喙较短而厚、喙基红色更多。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后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

分布

繁殖于非洲和古北界,越冬于苏拉威西岛、东帝汶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常见,ussuriensis亚种繁殖于北方,terrignotae亚种繁殖于极东北而越冬于西南,craggi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eurhina亚种繁殖于青藏高原。迁徙时集大群途经华南、华东,越冬于长江流域、南方各省份,包括海南和台湾。

习性

喜泥滩、海滩、盐田、干涸沼泽、鱼塘、近海稻田,偶尔见于内陆。单独或集小群活动,也与其他涉禽混群。

迁徙

部分迁徙 红脚鹬主要是迁徙的,尽管冰岛和西欧的一些鸟类几乎常驻。不同亚种在冬季分布区有很大的重叠,但一般来说,最小的鸟类(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越冬地点最南(通常是西非),而最大的鸟类(来自冰岛)平均越冬地点最北(冰岛至北海)。在欧洲地区的迁徙是西南至正南方向,除了大西洋岛屿;可能通过陆地和沿海线进行广泛迁徙;在西非越冬的鸟类可能会横越撒哈拉沙漠。在亚洲地区,迁徙路径经过日本、蒙古、中国东部(赤迳平原)、香港和韩国(稀见);阿尔泰和新西伯利亚地区的繁殖鸟类以及可能来自中西伯利亚的鸟类在印度越冬。少量鸟类在越冬地点全年栖息。每年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和北部以少量的数量出现。在指名种群中,西非越冬的鸟类在4月末至5月迁徙向北,此时南方的繁殖鸟类已经开始孵卵;这些南方的鸟类在7月(成年鸟)和8月中旬至9月初(幼鸟)迁徙向南。详见(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