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角鸮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2023年8月4日 (五) 15:34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编号 498
中文名 红角鸮
英文名 Oriental Scops Owl
拉丁名 Otus suni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附录Ⅱ
鸮形目
鸱鸮科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拍摄者:大篩子

体长

19~21cm

生境

栖息于平原到山地的阔叶林、农田防护林和城市园林。不喜欢胡杨林。

鸣声

为深沉单调的“chook”声,约3秒钟重复一次。

识别

小型角鸮。具耳羽束,虹膜黄色,体羽多纵纹。有棕色、灰色两个色型。与鸣声有异的红角鸮在分布上无重叠。

分布

古北界西部至中东和中亚。在中国分布极其有限,pulchellus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和喀什地区。

体长

16~22cm

生境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有时亦见于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树林内,或出现于城市公园地带。

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多为各地夏候鸟及旅鸟。O.s.stictonotus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甘肃、河南等地区;O.s.malayanus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O.s.japonicus迁徙时见于台湾地区。

鸣声

常发出三声一度的“bo,bo-bo”声。

识别

小型而体色斑驳褐色的角鸮。虹膜黄色,胸部具黑色条纹。有灰色、棕色两个色型。与领角鸮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小、虹膜色浅且无浅色颈环,与黄嘴角鸮和白额角鸮的区别在于胸部具黑色条纹、体型更小且偏灰色。与纵纹角鸮的区别为体色深而体型小、条纹于下体多而上体少。

分布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亚次大陆、东亚、东南亚和菲律宾,一些个体冬季南迁。在中国为常见留鸟,stictonotus亚种见于东北和华东地区,指名亚种见于西藏东南部,malayanus亚种见于华南、西南、东南、海南和台湾,japonicus亚种偶见于台湾。

习性

喜栖息于低地开阔林区,包括城区的公园、林地,亦偏好河岸树林。最高目击海拔为喜马拉雅山区的2300米山麓。白天藏身于树丛中静立不动,夜晚在林缘与林中空地捕食,食物包括昆虫、蜘蛛与小型脊椎动物。捕食常常全程在地面完成,得手后再带着猎物飞到树荫处慢慢进食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