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序号 382
中文名 中华鲟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硬骨鱼纲
鲟形目
鲟科
拉丁名 Acipenser sinensis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英文名 Chinese Sturgeon
IUCN红色名录等级 CR
CITES 附录I
体长 40 - 130cm
体重 40 - 125kg
类型 水生野生动物
备注

形态特征

中华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中华鲟体梭形,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块,体侧骨板数为24-37块。头大呈长三角形,头背部骨板光滑。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没有鳞片;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背鳍位置很后,背鳍条54-66。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全身骨骼为软骨质。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栖息地

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古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


食性

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等。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鲟鱼洄游期间不摄食。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


繁殖

中华鲟卵生,产卵盛期为10月中、下旬,产卵场往往是在江面宽窄相间、上有深水急滩,下有宽阔的石砾或卵石的河床。 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千克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性成熟。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千克;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千克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千克,雌鱼为8-13千克。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通常产卵群体中,雄鱼组为9-22龄、体长为1.7-2.4米、体重为40-125千克;雌鱼组为16-20龄、体长为2.4-3.1米、体重为172-300千克。怀卵量大,个体绝对怀卵量达30.6万-130.3万粒,平均为64.5万粒。9-11月份至江上游产卵。产卵期需在水温18.0-20.5℃、含沙量0.715-0.915千克/米³、流速为2.2-2.6米/s、透明度为4-6厘米、pH8、溶氧量9.2米/L、水深5-19.8米的河流。在长江比较集中的产卵场是在金沙江的宜宾-屏山地段。属一次排卵类型。产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砾上孵化。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卵径约3.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7-18℃时经123-140小时可孵出仔鱼。产卵后亲鱼多数迅速离开产卵场至下游和河口区栖息。 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产出的卵为黏性,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


地理分布

中华鲟在中国的分布较广,海域北起辽东湾,南到珠江口等地均有分布,也分布于日本、韩国和老挝。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中华鲟是鲟鱼中分布最南的物种。历史上记载于朝鲜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在中国,该物种历史上曾在黄河、长江、珠江、闽江和青塘江中发现。 然而,它已在黄河、闽江、钱塘江和珠江中灭绝。该种也从长江上游三峡大坝上方灭绝,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黄东海沿岸(长江水系)。


参考文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