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鲨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序号 378
中文名 姥鲨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软骨鱼纲
鼠鲨目
姥鲨科
拉丁名 Cetorhinus maximus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英文名
IUCN红色名录等级 EN
CITES 附录II
体长 670 - 880cm
体重 6000kg
类型 水生野生动物
备注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中部最粗大,前后部渐狭小。尾柄每侧各具侧突,自臀鳍基底上方开始,达于尾鳍基底后方;尾鳍基底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头大,略侧扁。吻很短,圆锥形。眼小,圆形,无瞬膜,位于口的前部上方。鼻孔小,横平,近吻侧,距口比距吻端为近;前鼻瓣圆形突出。口很宽大,广弧形;下唇褶短小,上唇褶不发达。齿很小而多,盾形,边缘光滑,齿头向后,无侧齿头,4-7行在使用,每侧每行100余个。喷水孔微小,圆形,位于口隅稍后上方,距眼比距第一鳃孔稍近。鳃孔5个,很宽,从背上侧伸达腹面喉部,最前1对在背、腹面狭窄地隔开,最后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耙细长密列,状似“鲸须”,基部侧扁,上部鬃状,在第一与第二鳃弓上各1行,在第二、第三、第四鳃弓上各2行。盾鳞小,基板大而有褶纹,具一棘突一纵嵴。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而等边三角形,位于胸鳍和腹鳍中间上方,较近腹鳍,起点距胸鳍里角有一相当距离,前缘微凸,后缘稍凹,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颇小,鳍位较后,后缘凹入,上角圆,下角尖突。尾鳍叉形,尾椎轴上翘,上尾叉较长大,近端处有一缺刻,下尾叉较短小。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而稍小,起点对着第二背鳍基底后端,距尾鳍基底比距腹鳍为近。腹鳍中大,位于背鳍间隔下方,鳍脚圆筒形,后端圆钝。胸鳍呈镰状,前缘比基底加里缘约长2倍,外角尖,里角圆,后缘凹入。 体灰褐色,腹面白色。


栖息地

姥鲨是外海大洋性上层鱼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在拂晓和黄昏时上升到表层,其他时间栖息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层,最深可达700-1000米。性迟钝,船只靠近它时也不逃逸。喜结成小群,每群60-100余尾,排列整齐,列成二或三个纵队。姥鲨栖息于外海之大陆棚及岛棚水域,但时常会出现于岸边、潮间带外围、或内湾。


食性

姥鲨是一种滤食性鲨鱼,它们以浮游生物为主食,也会吃一些小型甲壳类动物和小鱼。


繁殖

姥鲨是卵胎生的,生长中胚胎会依赖卵黄,而由于没有胎盘连接,它们后来会吃未受精的卵子。妊娠期相信超过1年,有可能是2至3年,每胎的数目不明但很少,出生的幼鲨只有1.5至2米长。


地理分布

西北太平洋,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东太平洋之北美洲及南美洲沿岸海域,大西洋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海域,冰岛,挪威海域均有分布。国内分布于东海、黄海和台湾东北部海域。


参考文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

姥鲨 Cetorhinus maximus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