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名称 |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行政区域 | 福建省三明市 |
面积(公顷) | 11015.0 |
坐标 | 东经117°28′3"~117°35′28",北纬25°50′ 51"~26°1′20" |
海拔 | 580m-1604.8m |
主要保护对象 | 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林、南方山间盆地泥炭藓沼泽、野生兰科植物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
类型 | 森林生态 |
级别 | 国家级 |
始建时间 | 19881226 |
主管部门 | 林业 |
地区描述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地处福建省的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8′3"~117°35′28",北纬25°50′ 51"~26°1′20",总面积为11015.38hm2。系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居于福建省两大山脉——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中间,山体为戴云 山西伸余脉,属中低山地貌,海拔高580m~1604.8m,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最高峰为天宝岩,海拔1604.8m。区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是我国少有的一个物种基因库,为我国小区域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十分丰富,有8个植被类型39个群系,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重点保护对象是大面积天然分布的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林、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保护区核心距永安36km。
地形地貌特征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戴云山余脉,属中、低山地貌,最高处海拔1604.8米,最低处海拔580米,相对高差达1024.8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22座。保护区露出地层的有泥盆纪和侏罗纪的沉积岩,以及深层侵入的花岗岩。区内南溪谷底为细粒石英砂岩,石英含量较高。表面为铁质染成紫红色,新鲜面则为灰白色。
重要鸟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鹊鹞等。
重要植被
区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四川苏铁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16种。区内有大型真菌26科103种,微生物有7目13科23属。正红菇、梨红菇、鸡枞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保护区不但具有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区内物种多样性也十分丰富,计有维管束植物185科151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黑桫椤、金钱松、香榧等16种。省重点保护植物有38种。
生态特征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之一。该区属森林生态型保护区,地理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各种动植物640余科3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金钱豹和黄腹角雉等12种。保护区内植被垂直带谱较明显,随着海拔的递增,依次分布有常绿针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中山苔藓矮曲林。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香果树等15种;属省内数量稀少的树种有百日青、穗花杉等20种;最具特色的当属大面积天然分布的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树和我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这些原始森林的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均为国内罕见,它对研究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采取的保护措施
保护区周边群众保护森林觉悟高,意识强。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地群众就自发在本畲立下了一块禁伐碑,保护森林。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当地群众又分别在本畲、沟墩坪、香木岭、林后四处立下了禁伐碑,严加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相当严密,并经过当时的县级政府批准,有相关的法律保护手段。这些历史文物在我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罕见。优良的保护传统促进了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区内景观多样性的先决条件。1998年5月21日和2001年7月26日曾两次在天宝岩顶峰偶然拍摄到“佛光”的奇异景象,当地群众更加视之为神奇的宝地,主动配合保护区加强保护工作。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之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天宝岩这一天然物种基因库得以保存至今。
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