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苏大马哈鱼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序号 454
中文名 马苏大马哈鱼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硬骨鱼纲
鲑形目
鲑科
拉丁名 Oncorhynchus masou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英文名
IUCN红色名录等级 NE
CITES 未列入
体长 1.5m
体重 100kg
类型 水生野生动物
备注

形态特征

背鳍iii-iv-11—12;臀鳍iii—12—13。侧线鳞133—142。鳃耙18—20。幽门盲囊39—80。椎骨62—64。体长48.0—60.5cm:体长为体高3.6—4.5倍;为头长3.6—5.0倍。头长为吻长2.7—3.2倍,为眼径7.4—8.7倍。体长形,侧扁。吻突出,微弯。上颌骨后端达眼后方。上下颌具齿。脂鳍末端游离。尾鳍弯月形。体背部呈暗青色,布有小黑点,体侧和腹部银白。背鳍、尾鳍上有黑色斑点。生殖季节体侧有数条鲜红色横斑纹,尾部略显红色。是淡水里生、海里成长的回归产卵冷水性鱼类。有洄游型和陆封型两种类型。洄游型3—4龄性成熟。春溯入河口。10月上溯产卵。怀卵2400—4100粒。成熟卵径5—6mm。卵化期约2个月。幼鱼在淡水中生活1—2年后降海生活。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和鱼类。是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绥芬河、图们江、台湾;国外见于朝鲜、日本、俄罗斯的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沿岸水系。有的主张分成不同亚种、变种或生态型。


栖息地

马苏大麻哈鱼喜欢温和的气候,生活在北纬65至58度之间,在海里它生活在水深0至200米之间。


食性

它们主要以其他鱼类、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


繁殖

8-9月份洪水下泄时成熟个体上溯至支流产卵。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约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温11-20℃。卵粒赤橙色,怀卵量约3500粒。产卵时,通常1尾雄鱼追逐数尾雌鱼进入产卵场,雌鱼摆动尾鳍利用水流向四周搧动砂砾,形成椭圆形产卵床。雌鱼分数次排卵,受精卵落入产卵床内后由雌鱼利用尾鳍搧动砂砾加以覆盖。产过卵的亲鱼守护在旁。经2-3日后亲鱼全部死亡。


地理分布

本鱼主要分布地区有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和日本。国内多见于黑龙江和吉林,台湾有它的一个特有的亚种:台湾鲑鱼。


参考文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