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鸢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编号 244
中文名 黑鸢
英文名 Black Kite
拉丁名 Milvus migran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
鹰形目
鹰科

体长

54~66cm

翼长

150cm

生境

栖息于开阔草原、低山丘陵、城郊田野及湿地周边。

鸣声

嘶哑的“嚓—嚓—”声。

识别

中型深褐色猛禽。尾略分叉。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浅色斑与近黑色的翼尖对比明显。头部有时比背部色浅。govinda亚种前额和脸颊棕色,蜡膜黄色。体型更大的lineatus亚种耳羽黑色(又名黑耳鸢),翼上斑块较白,蜡膜灰色。未成年鸟头部和下体具皮黄色纵纹。

分布

非洲、南亚至澳大利亚。在中国,govinda亚种为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留鸟,lineatus亚种常见并分布广泛,高至青藏高原海拔5000m处可见,但冬季迁至低海拔地区。

黑鸢分布图

习性

飞行时气质优雅,缓慢平稳。适应能力强,喜成群,常见于城郊、农村、河流周边、沿海地区和海岛,高至青藏地区海拔5000米左右均宜其生存。迁徙时可集合上百只集体行动。主要捕食小动物,也食腐肉,有时还会成群聚集在垃圾场周围找寻食物,亦能于湖泊上捉鱼(多为漂浮的死鱼)。

迁徙

部分迁徙主要是迁徙性的;至少在繁殖后表现出一定的游动或分散趋势。名义种(黑鸢)明显是迁徙性的,主要越冬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至南非),在中东地区也有一定的越冬记录;lineatus 亦有迁徙,尽管只是部分迁徙,甚至在中国和日本有定居的种群,但也有一些鸟类从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迁徙至中东地区。govinda 种群迁徙是为了避开季风,也会受到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parasitus 种群的迁徙情况较为复杂,受到季节性降雨的影响,与 govinda 和 affinis 种群类似,南非的种群在繁殖后会向北迁徙;aegyptius 主要是定居性的,尽管在繁殖季节之外会向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南部出现。affinis 种群有定居性、部分迁徙性和突发性迁徙性种群;对于小巽他群岛的鸟类状态不确定,可能只是澳大利亚的偶发记录。以群体形式进行迁徙,并聚集在海峡上越过海洋:每年有40,000-60,000只鸟类在直布罗陀进行繁殖后的迁徙;1980年春季在以拉特(以色列)记录到36,690只鸟类。(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4)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