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Sichuan Ruoergai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选录时间 2007年10月9日
面积 166,570公顷
所属行政区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行政区代码 5132
坐标 102°29′E—102°59′E,33°25′N—34°00′N。
海拔 3422—3704m
湿地类型 M N O Tp U Vt
湿地标准 1,2,3,4,6,7

湿地标准

  • 1:若尔盖湿地位于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北部。它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湿地。它被认为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代表,总含水率为1.73×109立方米,在黄河上游地区涵养补给水源,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遗址被称为中国水塔,是长江、黄河上游最重要的供水区。(泥炭储量70亿立方米。它对调节当地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 2: 该湿地有3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豺,玉带海雕黑颈鹤
  • 3:由于这里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沼泽草地和沼泽植被,被认为是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野生植物362种,脊椎动物196种,其中动物38种,鸟类137种,两栖动物3种,鱼类15种。中国有许多特有种,如紫荆小芹、掌叶大黄、玄参等。此外,还有青藏高原独有的15种,包括厚唇裸二叶鱼等15种。
  • 4: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水禽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场所,湿地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鸟类栖息繁衍栖息地。现有留鸟65种,夏候鸟19种,冬候鸟25种,过境鸟类28种。区内共有鸟类85种,占鸟类总数的62.04%。
  • 6:该地是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主要繁殖地。据调查,2006年冬季迁徙前,约有496只,占全球总数的6.2%(1%相当于80只)。
  • 7:这里的鱼类属黄河水系,主要动物区系类型为中亚高原山地复合体的青藏高原鱼类。据调查,鱼类有1目2科15种。裂腹鱼科有5属(共5种),优势种为裂腹鱼科和高原泥鳅。

地区描述

若尔盖湿地是第四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演化而来的低地草本沼泽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高山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和稀有野生物种,如黑颈鹤。这里的地貌属于高山低丘沼泽类型。这里有许多弯曲的河流和牛轭湖。沼泽在现场到处蔓延,形成大片连续的斑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泥炭沼泽,若尔盖湿地的蓄水能力接近100亿立方米。该湿地也是水源保护的重要区域。黄河流经该地区,雨季增加径流量近30%,旱季增加径流量约40%,被誉为“中国水塔”和“中国西部高原之肾”。该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362种,动物19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8种,国家二级保护25种,中国特有7种。该湿地是世界上特有的高山鹤种黑颈鹤最主要的分布区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繁殖地,被称为“中国黑颈鹤之乡”。若尔盖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美丽的六大湿地之一,其惊人的景观:分布广泛的高山湖泊,多样的气候景观,高耸而神圣的山脉,丰富的高山草甸,丰富的藏族文化(节日、服装、建筑和寺庙),各种广泛分布的湿地,蜿蜒的河流,丰富的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此外,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放牧基地。

地貌地形特征:

该湿地具有高山低丘沼泽地貌。丘陵不连续地位于该区域内,圆形丘陵的相对高度通常低于100米。丘陵之间存在开阔平坦的土地,开阔度超过2公里(通常为5至6公里,最大值超过20公里)。由于峡谷和河流分布广泛,这里的水流并不笔直,因此形成了大规模的沼泽和大量的牛轭湖。地貌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最高海拔3704米(西部嘉格),最低海拔3422米(塞塘阔泽与黑河交汇处),相对高差282米。丘陵海拔一般在3500米至3600米之间。保护区位于龙门山东北构造线形成的三角汇流区。

重要鸟类

这个湿地是全球候鸟重要的迁徙路线之一,每年至少有80种迁徙鸟类在此过冬,为全球濒危水禽提供了关键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重要的鸟类包括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白肩雕大鸨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这些鸟类都是国家保护的动物,其中有6种鸟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13种鸟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还有38种鸟类在湖北省受到保护。这些鸟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此外,还有一些全球濒危物种,如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勺嘴鹬;濒危的黑脸琵鹭;以及易危的黄嘴白鹭仙八色鸫。这个湿地的鸟类生态群主要由来自北方的冬季迁徙水禽组成,湿地鸟类的动物群既包括东方区和古北区的物种,也包括南方和北方的物种,但以东方区的物种相对占主导地位。

重要植被

根据中国植物区系划分,这里的植物区系属于青藏高原高山带、全北极地区。该区有362种(50科165属)。主要植物种类有禾本科、莎草科、何首科、玄参科、豆科和十字花科。主要植物类型为莎草科,以木犀苔草为主,此外还有毛茛科、伞形科和菊科的活种。山顶上通常有落叶高山灌木,主要为紫苏委陵菜和西藏忍冬。草本植物类型在灌木群落中相对丰富,植被覆盖率大多低于50%,没有明显的优势种。

生态特征

根据保护区内的植被和鸟类分布,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可分为沼泽湿地、草地和灌木三种主要类型,随着其变化,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规则分布。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山草甸,通常分布在丘陵、宽阔的山谷和阶地上。其栖息地通常具有平坦的土地、小坡度和良好的排水条件。高山灌木通常分布在湿地边缘或与高山草甸形成马赛克,形成稳定的植被类型。高山灌木是猛禽和草食性鸟类的栖息地。它还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放牧饲料。

采取的保护措施

1994年,若尔盖县自然保护区成立。1998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并更名为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2002年,国家林业局批准该保护区一期建设,投资730万元,建设5个保护站、环鸟站、石块、宣传栏及必要设施,恢复1万公顷湿地。

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湿地保护建设。建设目标包括:综合治理430公顷沙地、建设核心区3000公顷围栏、建设保护区边界27公里围栏、建设湿地教育交流中心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小气候监测站建设、公务车辆购置等。管理措施主要有:一是考虑到保护区面积较大,建立了垂直管理体系(管理局—保护地),将整个保护区划分为三个管理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二是建立常态化保护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更加注重重点区域保护;三是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采取保护措施,每年3月至6月与当地政府和居民签订禁放协议。为限制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若尔盖县政府于2007年颁布了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渔令。开展湿地恢复试点,恢复湿地1万公顷。利用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为鹰建造人造巢穴,以增加其数量,控制啮齿动物的数量,防止草原退化。

管理机构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