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保护区名称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域 福建省漳州市
面积(公顷) 2650.0
坐标 东经117°12′42″~117°22′45″,北纬24°30′05″~24°56′20″
海拔 137m-874.5m
主要保护对象 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
类型 森林生态
级别 国家级
始建时间 19800306
主管部门 林业

地区描述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于福建省东南部,博平岭山脉的东南坡,九龙江西溪上游,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南部(原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和北部(原乐土自然保护区),东与漳州市、西与永定县、南与平和县接壤,北与漳平市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2′42″~117°22′45″,北纬24°30′05″~24°56′20″,保护区由虎伯寮、乐土、鹅仙洞、紫荆山四个保护片组成,范围涉及南靖县4个镇,13个行政村的土地。总面积3 001.0h㎡,属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地形地貌特征

保护区境内受燕山晚期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以北、北东向压性及压扭性断裂皱褶带,东部受福安上坪褶断带所控制,东北部受漳平梅林断裂带所制约,构成复杂的地貌轮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明显倾斜,海拔最高处达874.5m,最低处仅137m,相对高差达737.5m,高差较悬殊,地形变化复杂。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依次可划分为中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等四个类型。 成土母岩按岩性分,有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泥质岩、基性岩、石灰岩、变质岩等。酸性岩分布面积最大,以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土壤以红壤为主,部分砖红壤性红壤。土壤土体结构为ABC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为2.5%~2.8%,土壤呈酸性,pH值4.3~4.8,盐基不饱和,缺P、K元素,但枯枝落叶层厚,弥补了此项不足。

重要鸟类

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鸟类155种。珍稀动物有2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黄嘴白鹭鸳鸯雀鹰赤腹鹰松雀鹰林雕蛇雕游隼小隼白鹇花田鸡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短耳鸮长耳鸮领鸺鹠斑头鸺鹠褐林鸮;属于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候鸟46种,其中中与日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38种,中与澳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8种。

重要植被

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有6个,群系25个,群丛34个;维管束植物1759种,其中蕨类植物170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1577种,包括双子叶植物1261种,单子叶植物316种。兰花资源丰富,有建兰、寒兰、春兰、墨兰等47种,许多兰花种类和变种、变型已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区内还有药用植物如虎伯寮金线莲、铁皮石斛、葛根等680种。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栲属植物,在保护区南亚热带雨林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高大乔木如红栲、乌来栲是本保护区南亚热带雨林的建群种,闽粤栲、罗浮栲、甜槠、米槠则成为次生南亚热带雨林的建群种。珍稀植物1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刺桫椤、粗齿桫椤、福建桫椤、针毛桫椤、黑桫椤、金毛狗、鹅掌楸、凹叶厚朴、香樟、天竺桂、闽楠、格木、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香果树等18种,福建省级保护植物有穗花杉、华南桂、黄樟、沉水樟、厚壳桂、密花豆藤等34种,地方保护植物75种。

生态特征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亚热带东段较低纬度、低海拔分布较完整、大面积的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地质变迁和特殊气候条件而形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使保护区区域物质流与能量流十分活跃,结构与功能协调,时空关系适宜,从而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相对稳定、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一较完善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和水体,保土蓄水,保护和美化自然环境,促进微生物活动,而且有利于大量野生动物的庇护、活动、繁殖,它不仅是一个蕴藏大量生物及其物种资源的基因库,也是生物物种遗传的优良的“天然繁育场”。茂密的森林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生物繁衍、物种基因保存等生态功能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很复杂,在15个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中,仅中亚分布类型及其变型未见,其它各种区系成分都有。以泛热带分布类型及其变型为最多,如:厚壳桂属、榕属、树参属、鹅掌柴属、嘉赐树属、乌桕属常为热带亚热带森林中上层的优势或亚优势植物。冬青属、榕属、算盘子属、紫金牛属、密花树属、山矾属、卫矛属植物在灌木层中最为常见,买麻藤属、油麻藤属植物是林内或林缘常见的藤本植物。特别是榕属植物,绝大多数都是常绿的,有些种是中国热带雨林或山地雨林的上层植物,具有突出的支柱根或气生根,及老茎生花现象,代表着热带树种的典型特征。

采取的保护措施

根据国发办通知,明确规定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为2650h㎡,其土地总面积(包括村庄、农地等非林地)为3001.0h㎡,其中虎伯寮片2053.1h㎡,乐土片27.2h㎡,紫荆山片446.3h㎡,鹅仙洞片474.4h㎡。依照编制的《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保护区分为3个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面积1 410.6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7.0%。其中,虎伯寮片983.6h㎡,乐土片22.5h㎡,紫荆山片196.2h㎡,鹅仙洞片208.3h㎡;缓冲区面积819.2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3%。其中,虎伯寮片534.8h㎡,乐土片4.7h㎡,紫荆山片182.6h㎡,鹅仙洞片97.1h㎡;实验区面积771.2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其中虎伯寮534.7h㎡;紫荆山67.5h㎡,鹅仙洞169.0h㎡。在核心区只允许进行适当的定位监测与科学考察,缓冲区内可以安排科学研究、实验观察、监测项目、必要的野外巡护与保护设施。根据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保护区积极实施管理局(局址地处南靖县山城镇六安村,交通方便)及虎伯寮、乐土、鹅仙洞、紫荆山4个保护管理所和北坑、象溪(即虎伯寮)、鹅仙洞和紫荆山等检查哨卡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管护设施和防火林带,建设防火队伍,构成较为完善的防护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建设项目。保护区的科研监测以“福建虎伯寮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为重点,依托定位监测站的建设,重点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保护区保护与管理的中心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监测,保护区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等。努力把保护区建设成为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等研究、监测的基地;补充进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区内物种得以保护而且种群数量上有所突破。监测站、开放性科研中心的建设,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增加,科研内容系统深入,科技投入的增加,都将使保护区科研取得较大突破。实用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研究将大大提高保护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将使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基地、科教基地。

管理机构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https://www.baidu.com/link?url=tN-YSP18xdsdYtgX8t7qsk1UVoSq_qTqsh9kHWtJBnTvbJaLJqZt6BLXNa1a72nrJpAUcSzSVD_kx3jtLPtnIIrMWUji9paDusJHrXlzvlJ6XtKHOI8x9EeTKg6OnNgfleQK73uG7TfqNjdMZ6spP4LgvpzFy3A7vg9ScgI0rmPHizXzld02cRT_iIltrMRFd5n-0ss-D5PNKWiyfaMkn_&wd=&eqid=c761a3a900005b9c0000000364e5e8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