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保护区名称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域 贵州省铜仁市
面积(公顷) 15200.0
坐标 27°15′34″~27°26′28″N,107°55′45″~108°12′20″E
海拔 最高1869.3m
主要保护对象 森林生态系统及鹅掌楸、红腹锦鸡等珍稀动植物
类型 森林生态
级别 国家级
始建时间 20040520
主管部门 林业

地区描述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西南部,东邻镇远县,南与施秉县县级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相邻,地跨扶堰、甘溪、中坝三个乡镇,总面积15200公顷。佛顶山处于武陵山脉与苗岭山脉主峰间,扮演着重要的生物扩散廊道角色,是乌江重要支流龙川河、余庆河的河源区,黔东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地形地貌特征

佛顶山为一沿北东南西向延伸的高大脊状山岭,是夹持于北东向断裂带间的一个巨大构造透镜体组成的地垒式山地,沿着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与其北东面的梵净山及南西面的朱家山一脉相承。山脊呈北东南西向,长约35km,主峰位于中段,最高海拔1869.3m,向北东及南西两侧地势迅速降低。山脉北西侧为甘溪断裂谷地,南东侧为马溪断裂谷地,其最低海拔分别为500m、780m。断裂外侧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其岩性以碳酸盐岩(白云岩)为主,多形成海拔1000m以下的岩溶峰丛地形。从区域性总的地形地貌特征上看,佛顶山为一耸立于广大岩溶低丘陵之上的高大山体,气势雄伟。

重要鸟类

有鸟类143种,约占贵州省鸟类总数的28.1%,隶属于12目31科。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有白颈长尾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即鸳鸯凤头隼凤头鹰雀鹰松雀鹰红脚隼红隼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草号鸟领角号鸟毛脚鱼号鸟领鸺号鸟灰林号鸟等17种。

重要植被

佛顶山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现已查明有野生植物2392种。资源中,列为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有1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柏乐树、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硬叶蔸兰;二级保护植物11种,主要是柔毛油杉、花榈木、榉木、伞花木、鹅掌揪、楠木、香果树、水青树、闽南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穗花杉、柔毛油杉、闽楠、金钱槭、白辛树、伞花木、银鹊树、青檀、八角莲、天麻、珙桐、柏乐树、楠木、鹅掌楸、厚朴、杜仲、水青树、香果树、木瓜红等19种。被喻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又名鸽子树,有500多株,它是珙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佛顶山上一株上千年的“杉木王”由于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具有反应生境变化的年轮,对研究古气候、古地质、古植被等都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生态特征

(1)有利于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佛顶山是同纬度原生植被保存较好地方之一,群落结构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区内资源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同时,也是武陵山系与苗岭山系的生物基因交流的驿站和走廊。佛顶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有效保护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将有利于保护黔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内的生态平衡。(2)有利于保护佛顶山珍稀濒危物种佛顶山特殊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古老的自然发育史和保存较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使之成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避难场所和栖息乐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珍稀、濒危植物在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较大数量的分布。佛顶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扩大种群数量。 (3)有利于涵养水源发挥国土保安功能 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是龙川河、余庆河的河源地,每年增加调蓄量达0.60-0.72亿m3,其强大的水源涵养功能维系着下游河流的径流平衡,发达的植物根系,可以有效遏制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佛顶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效能,维护佛顶山区域内的生态平衡,是支撑着黔东至黔东南广大区域的国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采取的保护措施

(1)建立了较完善的保护管理机构和保护管理体系贵州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正式职工33人,其中管理干部24名、专业技术人员7名。管理局下设办公室、林政资源管理科、科研科、社区发展旅游科、野生动物救护站5个科室。初步建立了三级管理体系,即实行保护管理局—保护管理站—护林点三级保护管理,聘请了管护人员24人。 (2)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 佛顶山保护区管理局在遵循《森林法》、《野生动物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石阡县人民政府以“石政办发[2010]3号”文件发布了《贵州石阡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此外,保护区管理局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护林防火责任制》、《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管护人员管理办法》、《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应急处理机制》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规范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指导保护区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护区成立以来,依法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和管理,没有出现大的毁林案件和偷猎野生动物的案件,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每年均控制在0.3‰以内,森林病虫害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林区秩序总体上良好;森林覆盖率较199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石阡县政府和贵州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 (4)科研宣教能力保护区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研能力较弱。保护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及专业技术人员1人、中初级技术人员5人。保护区的主要工作是保护管理,科研人才、科研设施设备缺乏,没有独立开展过大中型科学考察研究活动。本保护区的相关科研和考察活动主要是由国内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牵头进行,保护区负责协调配合。先后有贵州大学、贵州林科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在佛顶山采集标本并发表过多篇论文。

管理机构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B5%E5%B7%9E%E4%BD%9B%E9%A1%B6%E5%B1%B1%E5%9B%BD%E5%AE%B6%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fromtitle=%E4%BD%9B%E9%A1%B6%E5%B1%B1%E5%9B%BD%E5%AE%B6%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fromid=19663828&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3332098/db1f2DWsABRfkWaeogzkH14BS6gpttDn7Yk3kyCt3GY88yM6_hhbnwqST-qXc-bLiDhCZ-zT9t1gO5WYQqgXqR0oPH9CMxbJRwhU1v6USD7ElGwazwyhpp2QWzvh3gMlqJRmlvoxaozvz_dO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