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3年9月16日 (六) 11:04的最新版本
保护区名称 | 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行政区域 | 湖南省邵阳市 |
面积(公顷) | 12590.0 |
坐标 | 东经109°45′~110°10′,北纬26°17′~26°35 ′, |
海拔 | 最高峰1913m |
主要保护对象 | 森林生态系统及红豆杉、伯乐树、铁杉、大鲵等珍稀动植物 |
类型 | 森林生态 |
级别 | 国家级 |
始建时间 | 19820403 |
主管部门 | 林业 |
地区描述
在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系八十里大南山与雪峰山南麓交接处,有一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这就是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地理坐标东经109°45′~110°10′,北纬26°17′~26°35 ′,是湖南省沅江上游二级支流莳竹水的发源地。该保护区总面积12590hm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地形地貌特征
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东侧边缘山地,属典型的中山地貌。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奇峰高耸,狭谷幽深,溪河纵横,地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境内海拔1 000m以上山峰有16座,最高峰牛坡头海拔1 913m,最大高差达1 433m。山坡为直线坡或复式坡,坡度多在30°以上。区内水系发达,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强烈,重力崩塌作用明显,八十里大南山主脉就座落在保护区与城步县的分界线上。区内地层由一套含粗碎屑的砂质、泥质及硅质沉积物组成。风化强烈,多为残坡积层覆盖,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后普遍产生浅变质。境内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其次还有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四种类型。土壤肥厚,有机质含量较高,良好的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了土壤养分循环而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十分肥沃。
重要鸟类
其中一级保护野生鸟类包括:白鹳(Ciconia Ciconia)、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wllioti);二级保护野生鸟类包括:鸳鸯、苍鹰鸢、雀鹰、赤腹鹰、普通鵟、白尾鹞、游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原鸡、白鹇、雕鸮、[[[长耳鸮]]、短耳鸮、斑头鸺鹠。
重要植被
在保护区植物种类中,有中国特有属23个、中国特有种735种,占本区总种数的39.5%,比例非常大,说明了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比较丰富。其植物种类占湖南植物种类总数的45.9%,具体有维管束植物213科、848属、2029种,其中种子植物175科774属1863余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保护区60种兰科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生态特征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均匀是保护区的气候特点。由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切割明显,加上森林植被的影响,形成了以垂直变化为主的多层次多方向的沟谷气候、山岭气候和高地山坡立体气候,光、温、水、风随地形地势和植被状况的不同而变化明显。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5.7℃,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为25.5℃,最低月平均气温在一月,为4.6℃;无霜期270天。年均降雨量1 536.3mm,一年中5月最多,为512.6mm;12月最少,为141.2mm;年均雾日86 天,雾日最多达135天;由于区内明显的山地气候,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山体间多谷风和山坡风。保护区山高谷深,溪河纵横,境内河流年径流量在25亿m3以上,有长度超过5km的大小溪流14条,水系呈树枝状分布,遍布全区。沅水二级支流莳竹水发源于此。区内各溪流具有径流量大、冬不结冰、水质优良、清冽可口等特点,其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是保护区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季节性降水是本区河水的主要来源。降水分配的不均匀导致河流年内水位差异悬殊,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4~7月,7月以后属枯水季节。 该保护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因地处南岭山系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脉南端的交汇地带,本区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境内垂直高差大、独特的地理气候使其还具有中亚、北亚及暖温带过渡综合型的特点。区内植物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植物小区。区系成分以雪峰山成分为主,同时渗入大量的华南—南岭区系植物及黔桂植物,组成较复杂。 保护区是一个山多、溪多、林多、鸟兽多,空气新鲜,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天然林区。全境七大景区、十大溶洞、十大瀑布、耸立的奇峰异石、红军路、九溪冲、铁杉林、楠木林、马褂木林和上堡金鸾殿等使人流连忘返;区内森林密布,丘陵起伏,奇峰怪石林立,溪流纵横,流水潺潺,空气洁净,富含负氧离子,是名符其实的“氧吧”;夏季气温比区外低5~7℃以上,是湖南及其周边地区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这里是历朝历代少数民族起义的多发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保护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着苗、土家、侗、黎、汉、瑶、壮、布衣、满共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1%,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苗乡风情。
采取的保护措施
根据不同功能,保护区区划为三个功能区,即核心区4 155hm2、缓冲区3 019hm2和实验区5 416hm2。多年以来,保护区管理机构一面着力解决集体林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一面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这一主题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严格管理、合理开发,延续了保护区24年无火警火灾的辉煌历史,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填补了我国南方地区林权集体所有性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经验的空白。目前保护区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设计工作,区内生态保护工程、科研宣教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全面展开,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保护区社区有中学1所,小学4所,在校学生396人,文化教育事业正稳步发展;社区乡政府、电管站、医院、农村医疗点、粮站和购销超市等基层一应俱全;此外,县域有线电视网、电信ADSL宽带及光纤的接入为社区的文化娱乐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近年,保护区及时开展了黄腹角雉的引种繁殖工作,并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科学考察工作。1999年,中南林学院黄桑自然保护区教学实验基地设立;2004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科研基地在此设立;2006年5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桑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站正式设立。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校和保护区结盟,再加上保护区科研工程的实施,保护区必将迎来科研领域的又一个春天。 得益于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保护区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颇有义效,“重保护、轻开发”是保护区工作的指导方针,24年来,为给区内的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护区实施了全面禁伐、多重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护林巡护员制度的施行、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以及加强对进区人员的监管等。除此之外,保护区还与周边社区紧密联系,加强了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中药材管理以及对区内水资源的管理和看护,有效地保护了区内的自然环境。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因此得以加强,利用当前晋升为国家级的大好时机,保护区及时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多方宣传,建立了火警火灾联防制度,并于2005年开始申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以获得相关资金补助。上述措施使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迅速上涨,林农改变了以往靠山吃山的旧思想,他们积极地发展生态种养业,开发农家特色产业,而高山云雾制茶和鱼类水产的兴起也刺激了当地的经济,社区经济得以发展,社区群众也因此开始走上致富路。在下一步工作中,保护区为满足社会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拟对实验区中多处景观和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带动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 http://lyj.hu62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gov.cn/lyj/tslm_71206/slly/zrbhq/201512/t20151227_2587421.html (2) https://baike.sogou.com/v5909600.htm